赫爾曼·黑塞的《悉達多》不僅是一部跨越時空的精神史詩,更是一面照見教育本質的明鏡。
作為中職教育工作者,我在古印度智者求道之旅中,看到了現代教育最珍貴的三個維度:
真理的追尋
從沙門苦行到塵世沉浮
婆羅門之子悉達多三次出走的人生軌跡,映射著教育最本質的命題——知識獲取與生命體驗的辯證關系。在課堂傳授專業技能的同時,我們是否也為學生留存了“出走”的勇氣?那些舍棄穩定工作、毅然選擇創業的學生,何嘗不是現代版的“舍離”修行?
河流的隱喻
教育者的自我覺醒
擺渡人瓦穌迪瓦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智慧并非源于滔滔不絕的講授,而在于“傾聽”的藝術。面對中職學生這個特殊群體,我開始學會在實訓車間里聆聽機器轟鳴中的青春困惑,在食堂餐桌前感受他們未被言說的成長焦慮。當教育者能像河水般接納每一朵浪花的聲音,教育便不再是刻刀雕琢石像,而是陽光雨露滋養草木,讓每個生命以自己的節奏舒展生長。
圓融的智慧
職業教育的雙重使命
悉達多最終在兒子的叛逆中完成修行,這個情節讓我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的目標。我們不僅要培養“會做事”的工匠,更要培育“會生活”的完整人格。在數控編程課融入哲學思辨,在電子商務實訓滲透商業倫理,讓專業技能與生命教育如同河水與倒影般交相輝映。
這部1922年的東方寓言,在智能制造時代的職教課堂煥發新聲。當學生問“學這些有什么用”時,我會帶他們重讀船夫的話:“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只能自己體悟。”教育的真諦,或許就是教會他們在焊花飛濺中看見星空,在代碼世界里觸摸永恒。
撰稿 | 馬曉莉(就招處)
編輯 | 王淑萍
初審 | 王振國
復審 | 李曉艷
終審 | 楊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