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彷徨處見微光——讀魯迅《彷徨》
初讀魯迅的《彷徨》,那些晦澀的文辭與深邃的意蘊,恰似數學試卷中令人望而生畏的壓軸題,讓人在字句間輾轉徘徊。然而,隨著逐頁深入這座文字迷宮,那些裹挾在時代褶皺里的生命故事,如同暗夜星火般漸次點亮,照見人性最本真的溫度。
魯迅筆下的人物群像,是舊時代重壓下的生存標本。祥林嫂在封建禮教的絞索中反復掙扎,喪夫失子的劇痛最終將她推向精神的深淵;呂緯甫放棄早年的革新理想,在現實的泥沼中逐漸沉淪;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也在生活的瑣碎與社會的冷眼間悄然崩塌。這些看似遙遠的命運軌跡,卻在某個瞬間與當代青年的生命體驗產生強烈共振。
但當我們細讀文本就會發現,魯迅先生并未將筆觸局限于苦難的描摹。祥林嫂追問靈魂存在時眼中迸發出的生命張力,呂緯甫教導孩童時言語間的短暫熾熱,這些如螢火般的瞬間,正是黑暗中永不熄滅的希望。它們提醒著我們,即便身處困厄,人性的光輝依然能穿透時代的陰霾。
作為中職校園里的學子,這些文字常讓我恍然驚覺:考試失利后在操場角落的悵惘,與父母觀念沖突時的倔強與委屈,何嘗不是當代語境下的“彷徨”?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讓我明白成長本就是一場不斷自我和解的旅程。
如今,《彷徨》已成為我書包里的精神伴侶。每當晚自習被習題的疲憊裹挾,翻開泛黃的書頁,就能看見百年前的靈魂在相似的困境中跋涉。這些文字給予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種深沉的慰藉——原來所有的迷茫與困惑,都在人類精神的長河中留下過印記。它讓我懂得,成長路上的踽踽獨行,終將匯聚成照亮前路的星河。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或許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本能照見心靈的書。當青春的迷霧遮蔽方向時,不妨在《彷徨》的字里行間駐足,讓那些穿越時空的生命體驗,化作指引我們繼續前行的微光。
撰稿 | 陳東陽(機電2401班)
編輯 | 王淑萍
校對 | 馮旭梅
初審 | 關志斌
復審 | 王淑萍
終審 | 楊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