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小區內環境整潔,是家長們帶孩子遛彎兒的好去處。
大部分父母感嘆入園難是因為小區周圍沒有幼兒園,而對于住在北影小區的80后媽媽厲靜(化名)來說,幼兒園難進卻是因為周邊幼兒園太多。她的兒子剛剛一歲半,厲靜已經一一考察了周邊七所幼兒園,但仍然不能肯定一年半之后孩子可以順利入園。有的不愿意接收過敏體質的孩子,有的“生活用品費”一交就是三萬,有的親子班關了開、開了關還不一定保證能入該園,有的還要面試孩子父母……種種“門檻”都讓她頭疼不已。
郁 悶
過敏體質 部分幼兒園不愿接收
北影小區呈現L型走向,與北京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學院一墻之隔。小區路旁綠樹成蔭,整潔有序。地處北三環外,進城出城都方便。但對于住在這里的年輕父母來說,這些優點都不能掩蓋一個缺點——沒有配套幼兒園。
厲靜的兒子2013年11月出生,剛剛一歲半。根據幼兒園入學規定,他得和比他晚生一年的小孩一起上幼兒園。“孩子屬蛇,第二年的孩子屬馬,馬年出生的孩子肯定比蛇年多,所以上幼兒園形勢很不樂觀。”厲靜從很早就開始著手找幼兒園了。到現在,她已經認真考察了小區周圍方圓一兩公里之內的七所幼兒園。
厲靜的兒子對牛奶和雞蛋蛋白過敏,所以幼兒園的餐食成了厲靜考察的首要方面。“首先是這個幼兒園接受不接受這樣的孩子,其次是接受的話會如何對待。”經過多方詢問,薊門里幼兒園等明確表示不接收體質過敏的孩子,有的幼兒園雖然可以接收,但是建議孩子加餐時吃自己帶的奶粉,“話里話外的意思也是不要送到他們那兒比較好。”厲靜很惆悵。
上了親子班 也未必能進心儀園
北師大實驗幼兒園牡丹園分園是厲靜比較心儀的一所幼兒園。但她考察的結果是,這所幼兒園很難進去,它的主要生源是北師大教師子弟,此外每年都會從親子班里招收30個左右的孩子,而除去這兩部分之后剩余的名額,“園方明確表示,能找多大關系就找多大關系。”厲靜深知自己找不到關系,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親子班上。但親子班每年招生一二百人,最后僅有30人能進入幼兒園就讀。盡管不確定性非常大,親子班的課程卻是從一歲半就開始了,每周日下午上半天課,一個學期的學費四千元。而有幸正式入園的話,每月學費是4600元。
糾 結
“生活用品費”一交就三萬
明天第一幼兒園和明天第三幼兒園都在北影小區附近,走路就能到的距離還比較合適。但相比之下,厲靜覺得明天一幼的設施是“豪華版”,而三幼如同“迷你版”,所以不打算考慮三幼。按照正常招生情況的話,厲靜的兒子是可以進入明天第一幼兒園的。這個幼兒園在塔院小區,所以首先要招收本小區的孩子,排在第二位的是本小區外、有海淀區戶口的孩子,然后才會考慮北京市其他城區戶口的孩子。“據說一般到了海淀區戶口那一關就會招滿。”雖然從正常情況看,厲靜的兒子能進入這所幼兒園,但她仍然比較擔心,因為塔院小區的孩子也不少。
讓厲靜不滿意的一點是收費。雖然入園后的學費是每月1200元,但據周圍在這所幼兒園就讀的孩子家長反饋說,幾乎每個月都會以不同的名目再收取一些費用,比如校服費、手工材料費等,合下來每個月也兩千多。厲靜覺得,“太讓人心里沒底,不知道下個月又要交什么錢,不如直接把學費漲上去,或者一次性收了也行。”
由于類似的原因,走路十分鐘就能到而且伙食好的測繪局幼兒園也讓厲靜感到猶豫。“這個幼兒園能對外招生,而且每個學期的學費好像只有750元。”但厲靜聽說,入園時要一次性收取3萬元的“生活用品費”,并且中途轉園不退。她認為,這就是變相的收取贊助費,“去年入園時這筆費用的名字還是‘軍民共建費’。”厲靜糾結的是她可能會在這三年中搬家,“這三萬元中很大一部分就打了水漂,如果是按年交的話我能接受。”此外,她還聽到一個傳聞,說這所位于部隊里的幼兒園明年不對外招生,只招收部隊院里的孩子。由于這個原因,另一所紅黃藍防化幼兒園也讓厲靜覺得可望而不可即。
尬 尷
面試對象竟是孩子父母
沒有選項會焦慮,選項太多更糾結。“主要是沒有托底的幼兒園,心里實在沒底。”厲靜經常和同住北影小區的其他五個孩子媽媽一起研討,他們的孩子年紀和出生月份相仿,所有人都已經把周圍的幼兒園考察了一遍,心儀的也不是沒有,要么太遠,要么太貴。
“公立園根本就不缺生源,所以會特別挑剔。”厲靜聽說,附近有家幼兒園在入學時居然要面試,面試的對象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入園的時候讓家長填寫問卷,其實就是要考察家長是不是‘事兒’、是不是‘矯情’。”她就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在幼兒園里摔跟頭磨了褲子,孩子奶奶拿著褲子到幼兒園鬧,非要讓幼兒園給賠條褲子。
有時想狠狠心搬到西城
公立幼兒園挑孩子,私立幼兒園被孩子挑。北影小區周圍也有私立幼兒園,但厲靜和其他媽媽都覺得不太正規。
“要是北影小區里自己就有幼兒園,這些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厲靜每每提起自己的幼兒園考察經歷,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也是北影小區其他年輕父母共同的心聲。“從自己懷孕生孩子開始,才算明白‘挑地方’的意思了。”厲靜說,有時她甚至想一狠心搬到西城算了,不光幼兒園的問題能解決,連上小學、中學的問題也能一并解決。
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只厲靜一個。曾經也住在北影小區的張先生一家四年前就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和妻子在女兒上幼兒園之前認真研究一番后決定搬家,如今,他的女兒已經是海淀區另一個傳統優質學區的小學生,代價是更小的房子、更多的房貸和更遠的上班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