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沒有任何參考資料,1958年,中國僅用一年時間便研制出高能火箭燃料,這背后有什么秘密?
-經有關部門批準,“八一”建軍節前夕,我國著名化工專家、“兩彈一星”功臣、原海軍工程大學校長姚樹人將軍披露了一些細節。
-令記者驚嘆的是,今年78歲的姚將軍一生從未出過國,卻精通5國語言。
冒死研制中國火箭燃料
姚樹人將軍退休后,一直留在海軍工程大學繼續為博士生授課。說起“兩彈一星”,他清晰地回憶起自己一生中最值得銘記的1958年。
那年秋天,29歲的姚樹人正在中科院應用化學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突然被派到上海參加一個保密會議。從此,他加入了錢學森領導的火箭與衛星攻關小組,承擔起研制火箭燃料的重擔。
當時,蘇聯和美國的人造衛星先后上了天,毛澤東主席說: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衛星上天離不開火箭燃料,但中國那時在這一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
姚樹人的任務是在一年內拿出一噸偏二甲肼液體燃料。然而,偏二甲肼在當時屬于高度保密技術,別說見一見樣品,就是相關的資料也無從查找。
新中國百廢待興,沒有足夠的科研資金,沒有先進的實驗設備,科研人員的唯一支撐就是那份高昂的愛國熱情和聰明才智。
回憶起燃料的研制過程,許多危險鏡頭仍歷歷在目。高能燃料易燃易爆,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1958年的夏天,姚樹人穿著一件背心做氯氣的化學反應,試驗必須用濃硫酸進行干燥。試驗過程中,氯氣瓶突然不通了,姚樹人趕緊關掉氣瓶,但此時洗氣瓶內的壓力已經太大,硫酸突然噴射出來,濺了他一身,姚樹人條件反射地閉起眼睛,鉆到水龍頭下一陣狂沖。最后,身上的硫酸被及時稀釋干凈,可再看那件白背心,燒爛成一個個大洞小洞。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日夜奮戰,1958年底,姚樹人帶領的科研組奇跡般地造出中國第一滴可儲存高能火箭液體燃料。次年,他們圓滿完成任務,拿出了一噸這種燃料,保證了后來“東方紅”衛星的順利升空。
2003年,得知神州5號飛船成功升空,姚將軍激動地說:“我的工作雖然只是為這一事業添了只磚片瓦,但我仍然感到無比的驕傲!”
據了解,偏二甲肼這種液體燃料,我國至今仍在使用。
手掌里長著玻璃碎片
姚樹人將軍的手掌里,至今長著玻璃碎片。這是他在研制固體燃料聚胺酯時留下的。
1960年,姚樹人轉向研發固體燃料聚胺酯,由于沒有先例,他嘗試將兩種化學物質混合試驗。沒有任何預兆,試管突然發生爆炸。試管完全炸得粉碎,他右手小拇指血肉模糊。醫護人員檢查發現,細小的玻璃碎片被爆炸的沖擊波全部扎入了他的肉掌里。由于太細小,無法取出。
這些玻璃碎片至今仍留在姚將軍的手掌中。“已經纖維化了,沒有大礙,偶爾有點疼而已。”將軍笑著說。
較之硫酸潑身之險和試管碎片入肉之痛,試驗時一些巨毒化學品的慢性侵害,卻更為深遠。
目前,甲醛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是潛在的強致突變物之一,裝修材料中的少許甲醛已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但姚樹人在當年液體燃料的制造中,甲醛卻是偏二甲肼的一種必需原料,成噸的甲醛在試驗人員身邊進行反應。可當時,科研小組一心盼望燃料研制成功,哪還顧得上這些。
直到液體燃料成功,他們才知道這種液體也是劇毒的化合物。“但我們已不顧一切地想聞聞這個勝利成果,最后聞到比魚腥味更刺激的味道,大家卻都滿意地大笑起來。”姚將軍回憶說道。
或許是年輕時長時間處于高致癌物的環境里,姚樹人將軍1999年被診斷出患有“真性紅細胞增多癥”。這種血液病,廣州軍區總醫院里當時也只碰到過兩例。
一生未出國,卻精通五國語言
姚樹人將軍一生未離開祖國,卻對英、德、俄、法、日五國語言十分精通。
姚樹人讀中學時,當時的天津是日占區,他被迫學習了日語。考上北洋大學后,教學全部用英文,他堅持用英文做筆記,堅決不用漢字,久而久之,英語就練好了。大二時,他選修德語,德國老師用英文講授德語,如此,他既學會德語又加強了英語。
1950年,21歲的姚樹人參軍于海軍工程大學的前身——大連海軍學校。由于當時身邊僅僅只有俄語文獻資料,又找不到翻譯人員,他只好突擊學俄語。因有德語和英語的底子,他很快便發現了幾種語言的共通之處,兩個月后,他就能獨自將俄文教材翻譯成中文,順利地進行教學。
姚老流利的英語還震倒過一位美國將軍。
1988年,美軍海軍訓練司令桑曼中將應邀訪華,位于武漢的海軍工程學院是其中一站。
迎接晚宴上,時任海工院長的姚樹人將軍直接用英語和桑曼聊起天來。次日,桑曼參觀海軍工程學院時已是刮目相看,姚將軍仍全程陪同。在教學大樓里,桑曼走進一間自習室,看著學生們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桑曼欽佩不已。他走上講臺,禮貌的征求同意后,對學生們道:“你們非常幸運的來到這里學習,這所學校有非常高的水準,我相信你們會成功。”桑曼說一句,姚樹人翻譯一句,美軍中將的講話引來學生們熱烈的掌聲,而這段插曲事先并不在中將的行程安排之中。
后來,姚將軍才知道,桑曼訪華時并未重視武漢這所院校。他根本沒有想到,這樣一所軍事院校的院長竟能脫口說出流利的英語。
桑曼中將回國后,點名邀請姚將軍訪問美國。由于種種原因,此次訪問最終未能成行。十多年后的今天,對當年的每一句話,姚將軍仍記憶深刻。
夫唱婦隨50年
姚樹人將軍和他的夫人張寶真教授既是大學同學,也是海軍工程大學的親密戰友,兩人的結合真可謂奇緣。
1947年,姚樹人在天津,張寶真生長在北平。高中畢業兩人不約而同報考清華大學,考試當天,他們先后走進同一個考場。最后,姚樹人考到了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前身)。而張寶真則考到北洋平部(北洋大學的北平分校),但沒過多久,分校便搬回天津,兩人就這么陰差陽錯的又合到一個班上。
兩人大學時都是學生干部,又分到一個小組里。緣分讓兩人互生情愫,大三時,他們確定了戀愛關系。1950年,正值抗美援朝時期,姚將軍和張教授響應國家號召,攜手參加了人民海軍。
原海軍工程學院搬到武漢后,張寶真教授和姚樹人同在一個研究組。1956年,姚樹人考取中科院研究生,并秘密參與“兩彈一星”研究。姚樹人當時的教學任務全部交給了張寶真。為此,朋友們多年后笑道,張寶真不止是個賢內助,還是個“賢外助”。
1960年姚樹人回到學校,繼續進行固體火箭燃料的研究。這是絕密,他對妻子只字不提,直到1980年,火箭的一些技術解密后,妻子張寶真這才知道,丈夫那幾年參加了國家最尖端的“兩彈一星”研究。
與薩馬蘭奇的集郵緣
明年,北京將舉辦第29屆奧運會,可就在北京申奧前,姚將軍已和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有過多次的書信來往,結下一段集郵緣。
姚將軍一生喜愛集郵,多次在世界郵展上獲得金獎。1997年,他收看電視播放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專題節目,得知薩翁原來也是個郵友,一個念頭從姚將軍腦中跳出來——為薩翁制作肖像手繪封。
姚將軍繪畫功底扎實,善攻丹青。他交待老伴閉門謝客,專心繪制薩翁肖像,完工后專程趕到離家兩站路外的航空路郵局,將這封信寄到洛桑國際奧委會總部。
1998年2月25日,一封印有國際奧委會五環標識、發自法國的來信送到姚樹人將軍手中。薩翁還特意送上一張簽名近照和印有五環圖案的感謝名片。
此后,姚將軍和薩翁先后5次書信來往,他多次收到薩翁的簽名封。
北京申辦奧運會的消息傳出后,姚將軍給薩翁寄去一枚肖像手繪封,既感謝薩翁在任20年來對世界體育事業作出的杰出貢獻,也表達一名中國將軍,一名體育愛好者,一名集郵愛好者對在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熱切期望。
2001年,薩馬蘭奇已然卸任,可他仍記得姚將軍,當年寄來了珍貴的收藏品——國際奧委會授給薩翁的榮譽勛章的復制品。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樹人 研制出 功臣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