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8:30,來自銅鼓縣城的賴陽春、陳棟、梁瓊、湯海峰等23位志愿者,準時來到縣陽光益智康復中心,充當“臨時家長”協助康復中心老師授課。他們一走進康復中心,孩子們便都涌了上來,“媽媽”“媽媽”地叫個不停。銅鼓縣陽光益智康復中心成立于2014年10月,目前收治了23名智障兒童,為了幫助這些孩子更好地康復訓練,縣殘聯發出倡議:希望各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利用周末時間到康復中心輔助孩子的學習生活,當“愛心媽媽”。一時間,共有300名志愿者報名參加。5月27日《宜春日報》
聽到這樣的新聞,筆者相信很多人都為之感動,智障兒童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但他們的命運一直是在黑暗和痛苦中度過,和正常人幾乎成了兩個世界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是在病態和邊緣化的待開發狀態,如果有好心人拉他們一把,幫一下,或許能或多或少改變著他們的命運,他們的家庭多數比較貧窮,父母靠辛勤勞動生存,文化水平相對很低,不能也不會進行有益的康復訓練,好在社會的志愿者,充當“臨時家長”“愛心媽媽”據了解,這些志愿者中,有機關干部、老師、醫生、企業職工,還有部分個體戶。
筆者認為,“愛心媽媽”“臨時家長”是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播種機,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智障兒童,呼吁政府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做好人,有好報成為有法可依的新常態。
智障兒童不應成為被社會遺忘的角落,但目前國家財力,物力,人力有限,只好靠縣殘聯發出倡議,招志愿者,但正如新聞所講,在康復中心做義工,特別辛苦。“一天8個小時下來,腰酸背痛,跟做體力勞動沒什么差別。”縣醫保局局長余愛昀說,“不過再累也會堅持下去,畢竟我們做的是愛心事業。”余愛昀還組織單位干部為孩子們買來牛奶、米、油、面條等,
由此,筆者想到了,現在的兒童,少年新一代,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生活絕大多數是幸福的,但思想上,心理上,都有優越感,講究享受,不能吃苦,和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似乎有偏差,校正這些思想的偏差,進而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僅靠信念品德的灌輸和傳授是不夠的,僅靠幾次熱熱鬧鬧的活動也難以有長效,必須有針對性地拓展德育教育的領域,創新載體,加大未成年人親身經歷和真實感受的內容。
銅鼓縣未來的發展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些本地孩子,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將直接關系到銅鼓縣的發展質量,社會需要千千萬萬的“愛心媽媽”呼吁更多的人當起“新一代的愛心媽媽”愛心媽媽不僅撐起愛的天空,還托起更多明天的太陽。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愛心 媽媽 社會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