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榜樣示范,加深認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語文教學中可抓住學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成形,具有很大程度的模仿性及依賴性這一特點,用課文中優秀人物形象對他們進行直觀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在具體榜樣形象的感染下,加深對挫折的認識,激起他們內在的上進熱情,把挫折轉化為自己鍛煉成長的內化行為。
教學中可以結合課文,搜尋一些偉人名人戰勝困難,克服挫折的事例,從學習、人際、情感、理想等各個方面為他們樹立起優秀的榜樣。如身殘志堅的成潔,失去雙臂后,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刻苦練習用腳寫字,用腳吃飯、刷牙、洗衣服……自己料理生活,在首屆殘疾人運動會上,獲得了女子跳高第一名,譜寫了生活的新旋律。張海迪、桑蘭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沒有沮喪和沉淪,身殘志堅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奮斗不息。還有雖身處艱難困境仍倔然自強的達爾文……這些人物身上,都有著百折不撓的意志,他們身上的事實也告訴我們,經歷挫折猶如站在成功的邊上儲蓄能量積累智慧,終有一天會迎來成功。這樣,學生遇到挫折時就會向榜樣看齊,正確認識挫折,化成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活動磨煉,提高能力
抗挫折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活動中磨煉,要促進學生心理的良好發展,就必須充分喚起他們的主體活動意識,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游戲活動、學習活動、交往活動等,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競爭意識以及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心。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為他們創造和諧的群體生活環境,讓他們在真正的實踐中增強抗挫意識,自覺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如在學校開展“今天我值日”、“我是清潔能手”、“我來露一手”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鍛煉,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創造某些特定的環境,如開展“聽到批評,受到挫折怎么辦”的討論活動,通過討論,讓學生講出自己受挫的經歷和體會,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積累了一些抗挫經驗,明白了每個人在挫折面前,應積極主動地去克服困難,要學會承受挫折,學會用轉移、宣泄等方式來消除自己經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緒,讓心靈變得陽光健康,讓自己在挫折中成長,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
三、作文滲透,培養品質
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情緒不穩定,遇到高興的事就興高采烈,連蹦帶跳,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而作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對于課堂上的常規作文,我盡量選擇一些學生情感易流露,容易激起其情感共鳴的命題,讓學生寫一些家庭、學習等方面的題材,設計一些讓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如《老師,請聽我說》、《媽媽,我想告訴您》等。在這些題材中,學生往往能充分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品質,暢所欲言,如來自父母的壓力,使之產生“不想學習”、“學習太無聊”的消極思想,在處理與同學交往的問題時,容易沖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對學生所宣泄的問題加以疏導。如我班的一位學生在一次能力測評中沒有考出預期的成績,他在作文中寫下了自己的感受,顯得十分沮喪。我看后,在其作文后寫下了這樣的評語:“正確認識自己,坦然面對挫折,也是一個人人格成熟的標志。推動我們前進的,不是鼓勵,就是挫折。”之后,他的情緒有了起色,重新找回了自信。教學作文時,在立意、構思、選材等方面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或一定時期的心態,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美好的生活情感。
四、合理評價,激勵成長
評價能促進學生深層次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教師對學生適時、正確的評價,會使學生產生成功感、喜悅感。面對自卑心較重的孩子,我們要多表揚多鼓勵,幫助孩子正確對待挫折。孩子只有從小養成抗挫折的能力,才能形成積極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如我班的小利同學,學習成績不是很好,與同學相處時,寡言少語,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經過觀察,我發現他的字寫得還不錯,于是班里每次出版黑板報時,我都會請他幫寫一些文字資料。到后來學校舉辦“規范漢字”比賽,我鼓勵他去參賽,他還是那么膽怯,那么不自信。我對他說:“別害怕,相信你一定行的,做個勇敢的強者吧!”通過鼓勵,孩子欣然接受。經過初賽,他獲獎了,還貼在學校的宣傳墻報上,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稱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卻能給他莫大的鼓勵,從那以后,孩子變得樂觀、開朗起來。其實遇到挫折對學生來說并不是壞事,而是一種鍛煉,我們教師要正確引導,尊重學生的心靈,動之以情,提高學生受挫折的承受力,準確、合理評價學生,激勵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抗挫折能力是學生走向現代、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重要保證。我們要善于抓住各種教學機會,有意識地加強學生抗挫折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真正成為健全人格、健康進取的新時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