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何偉在《尋路中國》中提到,“中國人可能對很多東西都逆來順受,可飯菜不在其列。”他描述了他在中國飯館中看到顧客如何對服務員發脾氣,抱怨菜品的一幕。何偉的著眼點是中國人真是看重,以至于挑剔飯菜。而我看到的是顧客對服務員的不尊重。
不久前我帶著兒子吃飯時也看到類似的情景: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兒子在牛排店等待用餐,可能是等的時間有點久,她對著服務員,厲聲斥責:你們這群笨蛋,做什么生意,不會做就不要做。然后跑到正在火熱的爐子前煎著牛排的廚師前面大吼:你們到底是干什么的,讓我等這么久,三分鐘之內,不給我做好,我不要了。只見廚師抬起頭,滿臉汗珠,嘴巴微張,想說什么又吞了下去。
我注意到我的兒子正專注地觀察著一切,突然想遮住他的眼睛,捂住他的耳朵。作為母親,我不希望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感受到這樣赤裸裸的不尊重。突然間,聽到一個稚嫩的聲音:媽媽,你不要這么著急嘛。是那個正在發怒的母親的兒子說的。很快,做好的牛排端到這個母親面前,她的怒氣未消,接著說:你們這樣的笨蛋,就是要罵,動作才會快一些。她的兒子又緩緩說到:媽媽,要平靜一些;心平氣和地做事,時間就會過得快。我趕緊趴在兒子的耳邊,說:這個小哥哥說的很好,心平氣和,問題自然就能解決。
飯店不過是整個服務行業的縮影,國人對從事服務人員的粗暴無禮比比皆是。究其本質, 體現了中國文化中的等級意識和中國人骨子里對從事服務行業人員的蔑視。現在許多學校開始公民教育,什么是公民教育?很基本的一條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這要求我們的教育要克服中國千年文化固有的等級觀念, 讓孩子們意識到人性本質上的平等。
很多國家強調年輕人校外打工,很多都是餐館服務、超市收銀、貨物擺放等收入微薄,沒什么技術含量的活兒。很多的孩子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甚至很富有的家庭。他們從這樣的勞動中能獲得什么?難道僅僅是一些零花錢嗎?無論是餐館還是超市,通過這些打工的機會,他們才會真切體會到作為服務人員的生活,得到的不僅是零花錢,還有對從事這個行業人員的親近感,以及平等精神和對各種職業的尊重。
托克維爾曾提到,民主不僅體現在政治意義上的投票和選舉,體現在日常生活層面,就是人與人的尊重。
尊重不僅體現在說話的語氣態度,更重要的是,尊重別人的觀點和思想——這是目前國內的教育非常欠缺的。在與國內同行的接觸中,最讓我有感觸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生的不尊重。可悲的是,大家習以為常。
剛見了某著名大學的一位女博士生,聊到她和導師合作的方式,她說她的導師看不上她寫的東西,經常的評語就是:這是什么垃圾?!上課的時候,發表觀點也會經常被粗暴打斷:認為毫無意義。每次聽到這些情況,我都會感嘆于他們的謙卑和沒有底氣。人文科學很多時候需要獨特的觀點,新穎的見解,而這些離不開批判性的思考和對自己判斷力的自信——我認為,這是構成知識分子傲骨的重要部分。
中國學校現在提倡公民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各種課程,紛繁復雜。在我看來,公民教育,最樸素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尊重——尊重天性,保護個性,平等對待每個人(的觀點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