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科技園的一家企業正在開產品設計會議 羊城晚報記者 王俊偉 攝
大學生創業首選送外賣難熬過3年
創業應否趁早? 如何沖破四大難關? 專家教路避開“盲井”
畢業季,創業季。
7月22日,廣東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工作現場會在廣州舉行,廣州科創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廣州有望年內出臺“創客政策”,為單個的創業者找“組織”。這意味著,以后創業者們不僅可以獲得資金、場地支持,還可以通過創客空間申請相關項目,享受更多政策紅利。
在此之前,包括官方、招聘平臺、獨立第三方先后發布多份調查報告,其中廣東五成本科生有創業意愿、六成大學生創業首選送外賣等調查結果,亦使“大學生創業”再度成為焦點話題。
對于很多大學生創業者來說,這恐怕是最好的創業時代:有政策支持,有不同的孵化器輔助,更有成功的創業經驗作為借鑒。但這恐怕也是競爭最慘烈的創業時代:市場的藍海已經很難覓尋,大量重復的項目一窩蜂地涌入,對人才和創新的渴求前所未有。
90后大學生歡呼,創業要趁早;投資者則勸告,創業最好等而立。大眾創業熱潮之下,孵化器遍地開花背后,有人成功融資,更多人失敗離場。大學生創業最大的問題出在哪兒?他們遭遇的人才、融資、政策難題如何破?高校創業教育工作者呼吁,大學生創業需理性引導和科學管理,創業教育更重培養人才而不是解決就業。
文/羊城晚報記者 李妹妍 李國輝 陸德潔
A 創業時代:“孵化器”遍地開花
“去年這個時候,一個星期也沒幾次電話,到現在,光是咨詢如何加入眾創空間的電話,我每周都要接到八九個。”六矽科技(6CIT)眾創空間運營總監唐毅俊笑稱,現在創業有多火爆,從他接電話的頻率就可以看出來。
六矽是立足于廣州大學城的創業苗圃孵化空間,專門面向年輕創業者尤其是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早期創業指導和創業服務。盡管六矽目前才進駐孵化了36個創業團隊,但唐毅俊前后接觸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已經有150多個了。
中大創新谷的運營經理江楊陽也表達了類似的感慨,今年上半年以來,想要聯系進駐的創業團隊數量已經有幾百個,他每天都能收到十幾封類似的創業項目郵件,“郵箱都要被擠爆了。對這些項目,我們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審核。”
事實上,隨著創業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畢業生的新選擇,社會對創業氛圍的需求也催生了更多如六矽、中大創新谷一般的眾創空間。這些眾創空間通過為創業團隊提供辦公空間和基礎設施,以及工商注冊、財務管理、法律咨詢、人力資源等基礎服務,降低創業風險和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
去年下半年,廣州就迎來了一次孵化器的噴發式增長,創新谷、創客街、YOU+社區、一起開工社區、萬科云創空間、黑馬等近30家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根據廣州實施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倍增計劃,到2016年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將翻番,達到120家,孵化總面積達到800萬平方米。
眾創空間、孵化器遍地開花,“口袋兼職”的張議云、“禮物說”的溫城輝、“兼職貓”的王旭銳、“超級課程表”的余佳文等大批大學生創業明星在其中脫穎而出。江楊陽認為,孵化器都有相應的資源圈,可以邀請有創業經驗的人幫助剛起步的創業團隊理出思路,為他們提供技術、商業以及融資等方面的實用培訓,這些都加速了創業團隊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如果以拿到投資與否作為衡量標準,那些進駐眾創空間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有相當的比例“活得還不錯”。據唐毅俊介紹,目前在六矽,已經有11個團隊成功得到了投資,最高的有3000萬元,最少的也有100萬元。“大概有1/3的項目拿到了融資,1/3還維持狀態,另外的1/3運行不下去已經解散了。”他說,創業死亡的風險不可避免,但眾創空間本身會努力提供各種幫助,盡量將這一概率控制在一個適度的范圍。
B 四大難關:人才、項目、融資、政策
“前幾天還交流得好好的,過幾天就沒了,這樣的團隊我們已經見得太多。”張勇說。從中山大學研究生畢業一年后,他跌跌撞撞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有想法去創業容易,堅持活下來、還要活得好可不容易。”
張勇最苦惱的是,人手嚴重不夠,“有了想法但沒人去做,這是最心急的事情。”他不無遺憾地說,現在他們做的一款智能遙控,早在市場還沒起來、產品價格還是199元之前,他們就已經瞄準并有設計的想法,但因為研發人手緊缺想法一直未能落地,在拖了幾個月之后,“市場已經被逐漸打開,現在做一個產品才賣39元,基本是虧本生產。”
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謝栩曾一度擔心魔格動畫團隊管理的問題。直到畢業一年多,隨著業務的增多,人員擴充、團隊管理的問題終于擺在了觸手可及的地方。記者看到,在她的辦公桌面上,堆放著許多企業管理方面的書。“我也在學習人員管理,包括招聘、薪酬設計,”這個團隊里唯一的女生和創始人說,作為一家初創公司,魔格已經可以給出有競爭力的薪酬,也可以給員工上五險一金,但煩惱的是,“專職的人現在還不太好找”。
據唐毅俊介紹,目前他接觸到的大學生創業有兩個特點,除了創業團隊結構不穩定之外,最大的問題就是創業項目視野不夠開闊,很難跳脫出大學之外更廣闊的社會當中。他笑稱,在他們孵化的36個創業團隊當中,基本都是在做大學校園的市場,其中有3個就是跟“送外賣”相關。
針對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0%多的大學生表示,創業將首選送外賣。這一結果引起輿論嘩然,有批評聲音認為,外賣送餐行業的商業競爭遠比想象中的“跑跑腿”要激烈,大學生創業者在選擇具體創業項目時盲目扎堆,隱患重重。資深投資人葉燕萍更是直言不諱地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送外賣不能簡單地成為創業,只是其中一項分工、一個環節,簡單地把送外賣當作創業,可能是想法偏差。
此外,融資和政策也是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面臨的兩大難題。
今年5月,共青團廣東團省委發布《廣東青年創業就業藍皮書2015》。藍皮書顯示,25%的在粵大學生創業資金來自家庭支持,19%來自銀行貸款,合伙融資和個人存款各占18%,依靠政府基金支持的只有12%,民間借貸與風險投資則較少,同為4%。在創業政策落地方面,78%的在粵大學生認為創業環境較差或一般,存在政策落地難、政策主體分散、申請門檻高、申請程序復雜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