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巢湖市柘皋中學 唐金龍
1941年,在美國洛杉磯,深夜的一間攝影棚里,一群人正忙著拍攝一部電影。所有的人都感到累了,他們已經(jīng)連續(xù)工作了十幾個小時,每個人都盼望著快些結束手頭的事情。還剩下最后一個鏡頭了,年輕的導演正指揮著演員、燈光、攝影師等工作人員進入狀態(tài)。
可剛拍了幾分鐘,導演就喊停了,并對攝影師大喊著“要大仰角,要大仰角”。又是什么大仰角,這個鏡頭已經(jīng)拍了十幾次,大家都疲倦了。這時扛著攝像機趴在地上的攝影師無法忍受了,便站起來大吼自己“已經(jīng)趴得夠低了,再也沒有辦法了”。
這時,周圍的空氣似乎都凝固了。只見導演手拿一把斧子,走到攝影師面前,在他的趴過的掄起斧頭向木制地板砍去,幾下子就把地板砍出一個窟窿來。導演讓攝影師站到里面,無限壓低鏡頭,從而拍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仰角,一個從未有人拍過的鏡頭。
來認識一下這位導演,他就是奧遜·威爾斯,這部電影就是《公民凱恩》。電影因大仰角、大景深、陰影逆光等攝影創(chuàng)新技術及新穎的敘事方式,被譽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之一,至今仍是美國電影學院必備的教學影片。
從電影拍攝的專業(yè)眼光來看,威爾斯的天才表現(xiàn)在拍攝角度的運用。不是嗎?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一個事物,就會得到全新的境界,收獲到別人沒能看到的東西。而且威爾斯在成功還告訴我們,任何角度都是存在的,就看你能不能創(chuàng)造出機會了。
由此我聯(lián)想到我們的教育。我們該用怎樣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
有一次,10名香港大學生以港澳地區(qū)首批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來到湘西吉首的三所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期間發(fā)生的故事,讓我們感覺到兩地教育的差異帶來的困惑與思考。比如說誰是“差學生”的問題,兩地的標準就不一樣。
參加支教的李樹榮畢業(yè)于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系學系。他來到馬頸坳中學支教后發(fā)現(xiàn),內地的老師有“抓優(yōu)放差”的傾向,對差學生幾乎不管。
“我自己也曾經(jīng)是個‘差’學生。”李樹榮笑著說,他在中考前一年的英語成績就很糟糕,但他的老師沒有放棄他,在假期組織同學幫他,測驗之后第一時間批改李樹榮的作業(yè),最后他順利通過了中考。他介紹說,在香港,不論學生成績是好是差,老師都能一視同仁,總會表揚成績差學生其他方面的優(yōu)點,比如運動、音樂方面。而這方面,內地老師好像并不重視。因為在升學率重壓之下,老師不得不重點抓幾個好學生,保證考試時出成績。
在學校,支教的朱小媚還兼了一個班的副班主任。她感嘆道:“班主任好像是孩子的家長,學習、生活什么都要管,住校的學生生病了,還要送孩子去醫(yī)院。”這和香港的班主任有很大不同,他們只是管理日常事務,紀律不好的學生學校有訓導組去管,心理不好的有輔導組,再管理不好的還可以求助學校的社工,學生還有自我管理的組織風紀隊。讓朱小媚奇怪的是,班主任雖然什么都管,但卻什么也不記錄,只到學期結束填寫一張成績單。
而在香港,特別注意記錄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曠課、打架、不誠實這些缺點都一直保留在學生的檔案,如果記錄多了,將來找工作都不好找,所以香港的學生很怕犯錯。“但在河溪中學這里,只要你期末考試好。平時的不良表現(xiàn)都可以一筆勾銷。”
比較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內地教育所表現(xiàn)出的“特色”,要說都是應試惹的禍恐怕也不客觀,但至少我們感到了兩地的教育工作者看“教育成果”的角度是有根本區(qū)別的,其中孰是孰非是不要多加分析的。把教育對象當作真正意義上的“人”來培養(yǎng),對我們而言,還需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作為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陷入困惑和矛盾之中。說到素質教育,很多人便覺得只要不搞應試教育就是素質教育了,而這種看問題的角度是極其片面的。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了諸如少考試、搞演出、放長假等等就是落實素質教育了。甚至對學生連起碼的技能都不作要求了,還是算實施了素質教育。
據(jù)《文匯報》報道,離休干部、老教師馮漢亭日前給報社寫信,在信中他講了三件事。
暑假開始,他就讀小學的小孫子被暑假作業(yè)中一道“218×23=?”的數(shù)學題難倒了,跑來問爺爺怎么計算,爺爺大吃一驚反問道:“這個題你都不會算,難道乘法口訣沒有背過嗎?”不料孫子回答:“我把計算器忘在學校了,如果有計算器,一按鍵答案就全出來了,哪還需要背乘法口訣啊!”
馮老師一位學生現(xiàn)正讀大學三年級,放假來看馮老師。閑聊時,馮老師問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中“公然抱茅入竹去”中“公然”是什么意思,學生不以為然地說:“這查一下《唐詩宋詞鑒賞辭典》不就行了嗎。”
還有,馮老師前不久讀到一篇文章,說的是兩所著名高校自主招生面試時,一道“山西省會在哪里”的問題難倒了諸多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生,一位大膽的男生反問面試老師:“上網(wǎng)一查就知道了,記住這樣的知識有多大用處?”
馮老師在信中感嘆:小學生的答案在計算器里,高中生的知識在網(wǎng)絡里,大學生的學問在辭典里,這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教育部門重視嗎?面對馮老師的發(fā)問,我是有感觸的。是不是什么都不需要記憶了?要知道,一個人的記憶能力可是一切理解問題的基礎。缺少了必要的記憶,能夠有扎實的基本功嗎?能有清晰的思維過程嗎?能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品質嗎?
所以說,對待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只憑時髦的理論,一定要務實,從真正培養(yǎng)學生素質能力的角度去看問題。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學問 角度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yè)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yè)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yè)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yè)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yè)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yè)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