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民族文化的根脈 | ||||
|
||||
開欄的話 2005年,我區確定每年的9月6日為草原文化遺產日。今年9月6日我區迎來了第10個草原文化遺產日,在此期間,我區創新性地舉辦了“草原文化遺產日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示我區具有民族印記和濃郁草原風情的文化遺產。為了更好地展示草原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本報自即日起開設《非遺10年》專欄,從保護、傳承、創新、發展等角度,反映10年來我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原標題:保護好民族文化的根脈 9月6日,在草原文化遺產日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上,一組數字被公布了出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8個,自治區級項目342個,盟市級項目1190多個…… 這組數字的背后有個關鍵詞,那就是“保護”。“沒有自治區對非遺的保護,不少優秀的非遺項目恐怕就流失或者消亡了。”一名非遺傳承人不無感慨地說。“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民族文化的基因與根脈。”內蒙古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毅松說。 “保護一詞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疑說明了一個事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脆弱性。”自治區文化廳的一名職工坦言。那么,如何讓脆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揮以文化人的強大動力,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載體?內蒙古從頂層設計到民間努力,可謂不遺余力。 如果從2005年我區確立草原文化遺產日算起,至今已經有10年了。這10年來,我區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文件,設立的保護機構基本覆蓋全區,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取得了可喜的保護成果。 盤點10年來我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上取得的成就,蒙古族長調民歌和呼麥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無疑是最為重大的突破。這一突破,使內蒙古非遺有了世界名片,保護范圍也從一個地區擴展到世界范圍。 目前,我區已經完成全區第一次非遺普查。通過普查,形成文字468.8萬字、圖片68477張、音像1353小時和影像資料2141小時;共發現傳承人22962人,收集40371條線索,深入調查1312項,登記實物8104件,收集珍藏4661件,使非遺資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為保護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在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傳承性保護、生產性保護等系列措施深入開展以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局面煥然一新。 “內蒙古文化藝術長廊建設計劃”對自治區具有代表性的10大類、70個重點項目進行有計劃的調查、挖掘、整理、研究和保護,編輯出版了《內蒙古蒙古族傳統服飾典型樣式》等系列成果性著作,搶救性地保護了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設立6個蒙古族長調民歌、呼麥保護傳承基地;設立13個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設立自治區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67個(其中10個為國家級)。 上百所大中小學校開設非遺傳承教學課程,使優秀傳統文化扎扎實實地走進校園。“非遺傳承的‘千校萬戶’計劃體現了自治區對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視,我將會盡最大努力把自己掌握的技藝全部傳授給孩子們。”國家級非遺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阿拉善盟阿右旗83歲的淖日吉瑪說。 2014年,阿拉善左旗恒瑞翔地毯有限責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這也是我區首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到目前,我區已經有90多個項目通過生產性保護得到有效傳承,古老技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推廣。 “草原先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技藝、經驗、習俗、節慶等活態文化,經過世代傳承,成為當代人寶貴的文化遺產。草原文化遺產日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是對10年來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次綜合性展示。”內蒙古展覽館館長王世英說。 |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民族文化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