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丕昆用自己的愛心和行動詮釋了特崗教師的內涵,傳薪授業,照亮了山里娃的人生之路。
“我想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教書育人!”廣西省北流市六麻鎮南山小學長田分校教師李丕昆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長田分校位于距離北流市區60多公里的大山深處,因為校舍差、學生少,這個教學點曾經一度荒廢。2011年,這里終于建起了新校舍,有了一幢兩層的教學樓和一個小操場,還建起了圍墻。
新學校建起來了,可是原來在這里任教的兩位代課教師,卻通過公招考試“轉正”,分到了其他學校。于是這里便沒了教師,需要從南山小學本部調配。
由于長田分校離南山小學本部還有兩三公里,而且這里只有學前班和低年級學生,教的都是“鼻涕蟲”,大多數老師對此都“敬而遠之”。當校長林飛正為這件事發愁時,80后特崗教師李丕昆找到他,主動要求到條件艱苦的長田分校去任教。
就這樣,李丕昆和一位年近退休、家住長田分校附近的老教師俞湖連一起調到了長田分校。一年后,在李丕昆的影響下,他的妻子宋英蘭也來到了長田分校任教,和他一起在這個大山深處的教學點扎下了根。至此,這個山村教學點終于配齊了3名教師。
到長田分校任教的李丕昆夫婦,帶著4歲的女兒,一家三口吃住都在學校,開始了“以校為家”的教學生涯。
“以校為家”的生活是清苦的。學校只有兩間十多平方米的空房,一間用作夫婦倆的辦公室,另一間則是一家三口的“家”。由于沒有網絡,80后的李丕昆基本上不用QQ,不上微信,在學校時基本上就處于與外界隔絕的狀態。
由于交通不便,沒有地方買菜,夫妻倆只好把學校旁邊的一塊小荒地開辟出來,自己動手種起了蔬菜。課余時間,他們經常在菜園里勞作,挑水澆菜,拔草除蟲。雖然清苦,但是安靜恬然的農村生活也讓他們覺得是一種享受。
“以校為家”的生活是充實的。整個學校只有一年級、二年級和學前班,學生人數不足90人,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體育、音樂、美術甚至幼兒國學都得教,夫婦倆把課程科目開設得齊全且有特色。因為李丕昆認為,山村的孩子從小也應該接受豐富的教育。
學生大多都是留守兒童,李丕昆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我們是這些留守兒童的啟蒙之師和臨時家長。”李丕昆說。
“以校為家”的生活也是溫暖的。“村民都很關照我們,常常送來吃的用的,推辭了他們還會生氣!”李丕昆說。學生林殷娣的奶奶多次把土雞蛋送到學校,說土雞蛋有營養,叮囑他們煮給女兒吃。此外,番薯、芋頭、豆子、青菜等等,時不時會有村民送來。而且,每到放假,村民都惦記著給他們澆菜地,他們返校后總能發現菜地依舊是青綠的。
經常有人會問,你真的一輩子都打算在這里教書嗎?李丕昆總是十分平靜地回答:“山村的教學工作看似簡單枯燥,但對我來說卻充實快樂,而且年輕人吃點苦不算什么。教好孩子是做教師的本分,我希望能在這里一直工作下去。”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兒童 李丕昆 甘肅軌道學校 蘭州軌道技校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蘭州鐵路學校 中鐵二十局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機械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大專 2015年招生簡章 地鐵 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