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殘障孩子更有尊嚴地生活——走近3位感動江蘇的“最美特校教師” 近日,“感動江蘇教育人物——2015最美特校教師”表彰儀式在南京舉行,20位在特殊教育一線工作的特校教師首次成為舞臺上的主角,分享育人故事,暢談從教感言,接受觀眾致敬。 教孩子們穿衣如廁,也教孩子們文明禮貌;教孩子們文化,也教他們才藝……一個個形象親切高大,一個個故事感人暖心。這些“最美特校教師”,默默地堅守和付出只為了一個目的——讓每一個孩子更有尊嚴地幸福生活。 這里向大家講述其中3位特教教師的故事。 程小兵:騎著三輪車家訪勸學 八年級學生小隆,語言發展遲緩,行動不便,曾因跟不上普校進度輟學;六年級學生小群,多重障礙,家里本已失去讓其就學的希望;三年級學生小昱,低智商,家里經濟情況極差,壓根兒都沒想過要送他去上學……這些原本喪失入學機會的殘疾兒童,如今正在連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就讀,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是程小兵將他們從輟學的邊緣拉回來。19年來,他帶著自制的義務教育宣傳海報和手冊,騎著一輛如今已銹跡斑斑的機動三輪車,幾乎跑遍連云港所有的鄉鎮、山村,勸說殘疾孩子入學。 時針撥回到1996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程小兵主動請纓,與老校長一起去灌南農村開展盲生招生工作。“政府和學校這么支持殘障學生就學,老師們又上門開展工作,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歡迎!”出發前,年輕的程小兵心里充滿了期待。 但是,現實給了程小兵當頭一棒。“你們把孩子帶去能干什么?都是做些見不得人的事吧!”對特教學校一無所知的家長,把孩子關在里屋,不讓老師們見。趁家長不注意,程小兵擠到門口,看到了赤腳坐在床邊、睜著無神的眼、輕聲抽泣的盲童。 這幅畫面,深深刻在程小兵的腦海里。為了幫助這些殘障兒童,改變家長的落后觀念,程小兵和同事騎著機動三輪車,“上山下鄉”、走村串巷去家訪。“即使再偏僻的山區,也沒有他不認識的道路。”同事們常常笑稱,程老師就是連云港的“活地圖”,自帶人工精確導航功能。 陳志蘭:“學校在哪兒家在哪兒” 衣著整潔、舉止優雅、臉上始終掛著一抹淡淡的微笑,猶如夏日枝頭綻放的潔白素雅的梔子花,這就是鎮江市特教中心教師陳志蘭。 在陳志蘭心目中,世上有3種救人于危難之中的職業:消防員、醫生和特校教師。在18年的特校教師生涯中,她常常拿出工資接濟學生,帶可口的飯菜給學生;放棄休息,照顧突然生病的學生;手把手反復教女生梳頭…… 在很多人看來,搬家是為了更優越的居住條件。而陳志蘭多次搬家為的卻是學校里的孩子。 調入特教中心的頭3年,陳志蘭先后擔任副班主任和班主任,一直住在學校宿舍里,從早到晚都和學生們在一起。當時,學校宿舍條件比較差,兩個老師一間房,睡的是上下鋪,陰雨天時房間還會滲水。可不管條件多艱苦,陳志蘭都沒有抱怨過,以校為家扎下了根。 后來,陳志蘭結婚了,她住的地方離學校較遠。由于中午要回家喂孩子,她每天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學校和家之間。“要是能把浪費在路上的時間,用在學生們身上,該多好!”她暗下決心,攢錢在學校附近買房子。2003年,陳志蘭終于如愿以償,說服家人在學校附近買房安家。 省去了兩地奔波的時間,陳志蘭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每天清晨,她總是早早來到學校,一直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最近,學校啟動搬遷計劃,陳志蘭又有了搬家的打算。 她告訴記者:“學校在哪兒家在哪兒。” 陳素琴:用耐心和愛心創造“奇跡” “‘今天,我和同學到操場打籃球,我很高興。’陳老師,我會寫一整句話了!”宜興市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學生小斌高興地告訴班主任陳素琴。以前常常語序顛倒的小斌,能在作文里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并能一口氣寫出200多字的作文了。 小斌的情況,很具代表性。“一個正常孩子幾分鐘就學會的事情,對于這些殘障孩子來說,可能要學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年。”陳素琴說。 但哪怕是學習這么困難的孩子,也有可能實現升學的夢想。2007年,陳素琴所帶班級14名學生中有11名考入高一級學校,是宜興市特殊教育學校歷史上高中錄取人數最多的一年,后來,這一屆學生中有5名考上大學本科。2010年的那一屆畢業班,10名學生有9名考上高一級學校,其中有4名考上了南京聾人高中…… 是經年累月的耐心和愛,創造了這一“奇跡”。針對殘障孩子普遍存在的自信心缺失現象,陳素琴找來聾啞人的勵志故事,與學生促膝談心,激發殘障學生的內心渴望與追求,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生活、學習的信心。 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陳素琴要求他們每天寫一篇日記和一篇讀后感,日記不會寫長的就從最簡單的一兩句話開始寫起,讀后感寫不來就從書上摘抄,把自己認為優美的句子抄下來。陳素琴就這樣手把手地、不厭其煩地指導學生,讓學生的寫作、閱讀能力都有了極大提高。 “盡管有著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但這些孩子也有一顆純真的心,他們也渴望將來能夠升學深造,走上社會,自食其力。”陳素琴說,她所做的,就是圓殘疾孩子的升學夢,為他們鋪起更加寬廣的人生跑道。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