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怎么說?
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乃慶:2014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2.6%,基本達到《綱要》提出的2015年達到93%的目標
西南大學評估組對我國2010—2014年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情況進行系統評估顯示,“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穩中有升。小學入學率和升學率保持較高水平,初中入學率和升學率逐步提升。2010—2014年,小學毛入學率保持在103.8%~104.6%之間,升學率保持在98.0%~98.7%之間;初中毛入學率由100.1%上升到103.5%,升學率由87.5%上升到95.1%,義務教育普及成效顯著。2010—2014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依次為87.5%、92.4%、91.8%、92.3%、92.6%。(詳見圖表)這與《綱要》提出的2015年達到93%的目標僅一步之遙,表明九年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穩步提高,輟學率有所降低。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效明顯。“截至目前,全國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的縣(市、區)達1124個,其中京、津、滬、蘇、浙5省(市)已整體通過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的均衡評估。”
“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初見成效。據對全國14省(區、市)10萬余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顯示(以小學四年級、初中二年級為代表),近5年來,小學生課業負擔總體呈下降趨勢。2010—2014年,每周課時數超過30節的小學比例由39.14%下降到26.82%,每天家庭作業時間超過1小時的學生比例由48.70%下降到37.41%,每天體育鍛煉時間超過1小時的學生比例由58.32%上升到72.13%。在此背景下,小學生學業成績穩中有升,數學成績優秀率從36.20%上升到38.53%,語文成績優秀率從37.92%上升到44.51%。與此同時,學生的身高、體重、肺活量逐年增加,“增強學生體質”效果明顯。
宋乃慶表示,《綱要》實施五年以來,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例如,經費總體投入仍不足且呈現“中部塌陷”。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劇,一些地方城鎮教育資源緊張、農村教育資源閑置。中西部地區縣鎮大班額問題突出。初中生課業負擔仍未減輕。城市學校“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現象凸顯。
專家怎么看?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國家總督學顧問陶西平:實現一個跨越,縮小四個差距,緩解兩個熱點
“實現了從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實現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跨越。”陶西平表示。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了四個差距:中西部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校際差距、群體差距。對貧困家庭子女,國家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對殘疾兒童,實行“特教特辦”,特殊教育體系基本完善,殘疾人受教育機會顯著增加。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推動各地將常住人口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教育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不斷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參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服務體系。
緩解了兩個熱點。一是部分城市地區的擇校過熱得到緩解。二是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得到緩解。
“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群眾認同的正確的政策傾斜和干預是落實政府責任的重要途徑。”陶西平指出。
下一步怎么做?
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兜底線,保基本,抓關鍵,補短板,促均衡,提質量
義務教育完成全面普及的歷史任務后,進入均衡發展、質量提升的新階段。
“戶籍制度改革、計劃生育政策調整、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強烈需求等,都給義務教育帶來一系列機遇與挑戰,促進公平與提高質量仍然是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主題。”王定華表示,下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堅持頂層設計,堅持統籌規劃,做到兜底線,保基本,抓關鍵,補短板,促均衡,提質量,進一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合理規劃城鄉學校布局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著力解決“鄉村弱”和“城鎮擠”等問題。
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特大城市和隨遷子女特別集中的地方,可根據實際制定隨遷子女入學的具體辦法。同時健全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鞏固免試就近入學成果。通過合理劃定入學范圍、有序確定入學對象、規范辦理入學手續,強化工作監管和社會監督。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