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規
留學第一個暑假回國,我走出機場,發現第一個難題竟然是過馬路。站在路邊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我竟一時有點兒手足無措。記得剛到美國時,第一次在學校里面過馬路。剛站到路邊,面前經過的車馬上停下,司機擺手示意我先過,我竟然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要知道,在中國從來都是人讓車。可是在美國卻恰好相反,車讓人已經是大家約定俗成的習慣。
后來我在美國學開車的時候,我的教練也反復告訴我,不管在路上遇到什么情況,行人永遠要擺在第一位。本著這條原則,每次在校園中開車的時候,10分鐘的路程,我往往要花上20分鐘甚至是半個小時。回國后,面對川流不息的車輛,每次過馬路的時候我都要反應一會兒,才能跟著其他行人連跑帶躲地通過。
飲食
初到美國,學校規定大一新生必須住校并吃學校食堂。就這樣,我被迫去適應美國的飲食。學校有多個食堂,大部分是自助餐的形式。一頓飯10美金(約62元人民幣),包括漢堡、雞翅、蔬菜沙拉和各種飲料。絕大部分都是高熱量食物。剛開始,我對美國飲食充滿了新鮮感,每頓飯都抱著吃回成本的決心。于是在半年之內,我的體重增長了10公斤。這種情況不單發生在我身上。我們學校有一個傳統現象叫“新生15”,意思就是說大一新生第一年會平均增重15磅(約6.8公斤)。
吃膩了學校食堂,我和我的美國室友們每周末會去校外改善一下伙食。有一次我們決定去吃熊貓快餐(美國一家知名的中式連鎖快餐店),雖說是中式快餐,其實飯菜早已經被西化,完全失去了原有的中國味道。美國朋友們都對中國的文化十分感興趣,要跟我學習拿筷子的方法。經過一番努力之后,一個外國室友顫抖著艱難地用筷子夾起一根面條,大家都哄笑著給她鼓掌。
思維
在中國,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有集體意識。而在美國,更強調個人意識。美國大學里并沒有“班級”的概念。大家每節課都會拿著課本去不同的地方上課,跟周圍的同學打個招呼就各自聽講,下課后又獨自趕到下一個教室。似乎美國人都習慣于這樣獨來獨往,彼此尊重個人隱私。剛開始不太適應,覺得他們有點不近人情,但慢慢地我也習慣了,習慣一個人去教室、圖書館和健身房。
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委婉含蓄不同,美國人的說話和思維方式更直白。這方面給我體會最深的是美國的教材和考題。中國的考題里往往暗藏很多“陷阱”,美國的考題都簡單易懂。(作者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留學生 趙千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