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日前發文,批評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彰顯扶貧政績,欺上瞞下,不惜造假。文中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地方為了讓上級看到自己的扶貧成績,派一些小學生披著裝化肥用的白色袋子,趴在領導路過的山坡上。領導遠遠望去,山坡上盡是“美羊羊”,大加贊許。地方干部“喜洋洋”,皆大歡喜。
文章一出,輿論嘩然,眾人問得最多的是:到底是什么地方搞出來這種“幺蛾子”?一些地方為了所謂的政績和臉面,花樣翻新,不惜弄虛作假,甚至把小學生當成道具,實在可惡。但是,當輿論場眾口一詞,批評地方政府的造假劣跡時,可曾有人想過,那些趴在山坡上裝羊的孩子們,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不要以為孩子們什么都不懂。即便有些孩子當時不覺得有什么,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媒體的曝光,隨著這樁奇事的持續發酵,他們終會明白,那是一場造假行為,他們被動地參與其中,且扮演了“重要角色”。試想,這將在他們的心中埋下怎樣一顆種子?又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誠信觀念和對社會的認知?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這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他說:“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可惜可嘆的是,并不是每個人都理解這一點。那些把學生們趕上山坡裝羊的地方干部不理解,那些只知道批評地方干部弄虛作假,而意識不到這種事對學生造成潛在危害的人也不理解。
社會、生活本可以給學生更多的正向影響,這恰恰是體現教育價值的所在,即便“教育素材”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比如霧霾。上周,北京首次啟動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中小學、幼兒園連續停課3天。在學生們的成長記憶中,這無疑會留下難忘的一筆。而這個記憶究竟是灰暗一片還是伴有亮色,取決于教育者自身。據媒體報道,放假那幾天,北京全市中小學實行“停課不停學”,老師堅守崗位,哪怕只有一名學生到校,也要貼心“定制”在校學習方案。對于大多數在家自學的學生,老師們通過短信、微信等方式與學生保持及時溝通。還有一些老師利用這一突發事件,給孩子上了另一課:關愛健康和生命,學會包容和承受,懂得付出和感恩。其實,筆者更希望在學生們心中埋下這樣一顆種子,讓他們從小關注環境問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未來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或許就在他們中間。
霧霾中也有亮色。上周,中國科學家屠呦呦赴瑞典領取諾貝爾獎,再次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作為第一個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籍科學家,在筆者看來,她的獲獎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聲譽和廣泛影響,激勵著新一代學子投身科學。不知不覺間,在中國的大地上,一顆顆崇尚科學的種子也許就此播下,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希望所在。正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烏爾班·倫達爾所說,除了抗擊瘧疾、造福世界之外,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還帶給中國和世界年輕科學家重要的啟迪,對下一代科學家的成長大有意義。
科學領域如是,文化藝術領域亦如是。日前在北京大學,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作了一場報告,向廣大學生介紹敦煌莫高窟承載的千年藝術和文化。她說,自己以古稀之年致力于宣講敦煌文化,沒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希望在一些年輕學子的心中播下一顆種子,讓他們知曉、關注、喜歡敦煌文化。如此,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就有了傳承下去和發揚光大的希望。
種下什么因,就結什么果。教育工作者、家長乃至全社會都應該思考: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會在孩子們的心田播下一顆怎樣的種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