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批評我杞人憂天。我也明白,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共享”。都已經“共享”了,你還說不公平,不是胡扯淡嗎?但是,對于一線的基礎教育者來說,是否真的明白“互聯網+”的概念呢?當下,國內風起云涌的“互聯網+”熱潮,讓許多原本很平常的企業做了一件共同的事情,即創辦一個基于互聯網的銷售平臺,再找一個物流公司送貨。除此之外,真的找不到啥了。中國式的“互聯網+”,對當前的網絡運營商和交通物流業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賣流量的(移動、電信)、賣平臺服務的(淘寶、微信)、賣網絡技術(云服務、殺毒)的是網絡運營的受益者。修路的、開運輸公司的、經營物流園區的則是交通物流業的受益者。誰最倒霉?顯然是商鋪的擁有者、百貨公司、超市、小賣部。
再回到教育領域來。當教育遇到“互聯網+”,發生了什么?首先是各類資源的電子化供應,教案、試題、課件等,說白了就是將線下的資源轉換成網絡資源。于是,在一個階段內出現了大量重復建設的試題庫、教案庫、課題庫,其實這只是完成了載體轉移。然后是“翻轉課堂”和“微課”,將體系化的知識點切小,利用直播、錄播等影音視頻技術,讓老師現身說法,放到互聯網上共享。在我看來,最好的做法就是某些網站的公開課,這是完成了教學過程的記錄和共享。最高等級的則是在線互動和及時評價,也就是通過IPAD、手機等工具,結合互聯網手段,實現師生的面對面教學,并可以當場進行評價及反饋,利用計算機提高評價、分析的效率,把課堂直接搬到網絡上。這實現了空間轉移,讓虛擬教室打破時空限制,超脫于現實教室的集中要求,更便利一點。
簡單說,“互聯網+教育”無非就是實現教學資源載體轉移、方便教學過程記錄和共享、突破時空限制便利教學。如果僅僅是為了追求這些,那么,“互聯網+”對教育發展的作用,只不過是組織形式和工具的變化而已。更讓人憂慮的是,當下不少學校充分利用即時評價技術,采用“大數據”分析手段,進一步強化了應試教育,尤其是提高了出卷、閱卷的速度以及分析錯題的效率。
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互聯網+教育”,關鍵取決于我們要實施什么樣的教育,想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如果背離了這一點,再發達的“互聯網+教育”都未必能讓教育加分。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