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研,有些中小學教師往往色變?,F實中常有“開題時轟轟烈烈,中期時冷冷清清,結題時灰飛煙滅”的故事。
但是,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教育科研又是不可或缺的。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廣大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從事教育科研的熱情日益高漲,但由于一線教師對教育科研的價值認識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頗,在教育科研貌似繁榮的背后存在和暴露出一些問題。
比如,不針對自身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什么時髦研究什么,先跟風而上后應付交差。這屬于功利性研究。
自感力不能及又不能深入鉆研,使科研流于形式。這樣的研究是無力型研究。
課題研究不規范,脫離教育實踐,不顧學校教育實踐的復雜性,機械地套用實驗法等研究方法、手段,得出的實驗結果沒有說服力。這樣的研究是虛假型研究。
有的教師在研究之初熱情高漲,但隨著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工作壓力的增大,逐漸滋生畏難情緒,容易虎頭蛇尾。這樣的研究是短命型研究。
雖有經驗卻總結不出,或總結的成果缺乏系統性,零散、泛泛甚至不知所云。某些課題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單一,或研究的目的指向不清,開題時就沒做好論證和界定,越研究越感到進行不下去,最后只好草草結題。這樣的研究是低效型研究。
以上種種教育科研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導致學校教育科研價值異化,某些學校教育科研甚至淪為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障礙或者誤區。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入深化階段,讓教師成為研究者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訴求。因此,一線中小學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才能在教育科研中有所斬獲。
以問題解決為目的。任何科研都始于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科研的沖動,沒有科研的沖動,也就不會有真正的行動,沒有真正的行動就不可能解決實踐問題。課堂教學是教師的生命舞臺,也是教師生成體驗與困惑的地方。教師應該學做有心人,從實踐中反思理念、言論與行動,勤于聚焦和研究自己的課堂與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尋找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并提煉出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以實際需要為導向。中小學教師應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和學校實際出發,同時著眼于學校和教師最迫切解決的問題,以應用性研究為主,避免“跟風應景,重復他人。”一線教師的教育科研出發點根本上是改進實踐而非構建理論,特別是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學校文化建設、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專業發展等成為學校新的需要,在科研中探索出學校和教師發展的正確路徑,滿足新需要是中小學教師教育科研的重要意義。
以“小、短、平、實”為原則。在選題上,要把握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特別要圍繞課程標準、校本課程資源開發、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方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發展性評價、教育信息與教學資源整合等熱點,從“小處”入手,選小題目,做深、做透,研究實實在在的問題,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而是“以小見大”。
以總結經驗為起點。經驗總結是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最熟悉和易于操作的,也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總結、提高、升華的有效手段。但是,經驗總結不能使之簡單化,更重要的是要提煉出解決問題的新規律、新思路、新方法,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創新水平,使教育思想和教師角色得到更新和轉變。
以專業發展為動力。中小學教育科研一定要消除“精英化”思想,強調“每一個教師都是教育科學研究的成員”,人人參與教育科研,真正實現“科研立校”“科研強師”的目標。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科研的著眼點放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切入點放在自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關鍵點放在對教育過程的反思上,生長點放在不拘一格、有所創新上,最終目的放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上。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功利思想,通過參與教育科研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以多種形式為載體。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特點具有草根性和實踐性,因而,教育科研旨在從教育教學中的小問題、小現象、小策略、小故事入手,提出自己的草根理論,形成自己的管理、教育、教學特色。限于時間和精力,中小學教師的科研形式除了立項課題以外,更可以選擇如撰寫教育案例、教學反思、教育敘事、研究論文,開展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學術論壇、教育沙龍、名師工作室、教學模式推介、公開課展示等多種形式。
以大膽創新為旨趣。教師要力爭打破兩種權威:一種是所謂的理論權威,一種是所謂的經驗權威。唯有如此,新課程才能在“新”字上得以實現,教師才會在科研中探索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風格,才會在新課改中有所作為。
當科研使更多教師成為“有主張的教育者”和“有理論的實踐者”,當科研使更多學校成為“有特色的品牌校”,教育質量實現了整體性提升,教育科研便找到了它的價值,幸福便成了它的“修飾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