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公報,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與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的目標一脈相承。
在專家的視野里,從目前我國86.5%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到90%毛入學率這個公認的全面普及標準,未來5年,在4200多萬名高中階段在校生規?;A上,3.5%的跨越,將會給我國的教育發展結構、勞動力素質提升、緩解勞動力供給結構性矛盾等諸多方面帶來變革性的深遠影響。
面向未來的“謀篇布局”
將進一步提升我國勞動力素質,增強我國勞動力的國際競爭力
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對高中階段教育的表述是“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7%”。而根據2014年的數據,我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達86.5%,接近達成目標。
分析人士預測,2020年之前,我國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90%以上,屆時中國將在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這一指標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從現實需求的角度講,隨著我國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產業發展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對將來新增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需求從初中程度提高到高中程度,是發展的必然。”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談松華認為,五中全會公報之所以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目標,正是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素質乃至全民族素質提升的新需求。伴隨著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會隨之提高,進而為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勞動力保障。
“國家普及12年學校教育,沒有向下延伸到學前教育,而是向上延伸到高中階段教育。”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將這一政策走向解讀為我國政府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一項重要舉措。他認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對勞動力數量減少的現實,國家不再是簡單依靠大量的勞動力,而是用質量的提升彌補數量的短缺。
世界經濟學界早已形成一個共識,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不平等,取決于該國當前的收入不平等現狀,而其決定性因素則是人力資本積累狀況或勞動力的生產水平。
作為長期研究中國農業政策和農村問題的發展經濟學專家,在華從事了30余年田野調查研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高,將近年來中國國內勞動力市場上以“用工荒”“技工荒”和就業難等表現出來的勞動力供求結構性矛盾,歸因于中國當前的人力資本現狀不能適應正在推進中的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2013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3)No.3》,結合從上世紀80年代到2010年前后中國勞動力結構及比較優勢的變化,預測中國勞動力素質仍處于快速提升的時期,到2020年中國勞動力素質還會有較大幅度提高,25歲及以上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會從8.56年提高到10.2年。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成為必然,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自然更高,否則經濟轉型就沒有人力資源保障。”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博士生導師石中英坦言,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學歷要求,在七八年前就已經提高到高中程度。
上世紀中后期,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經驗從一個側面提供了一種借鑒。
20世紀60年代,日本、韓國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處在類似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時,都建立了一整套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優質教育體系。那些至少接受過高中階段教育的勞動力儲備,為本國、本地區產業結構成功地由低端制造業向現代化制造業和服務業等高端產業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撐。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認為,與世紀之交我國推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時確定的毛入學率85%標準相比,目前86.5%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已經超過當時的“基本普及”標準,也已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他認為,此時提出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是一種較高水平的普及,將提升我國新增勞動力和主要勞動年齡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進一步提升我國勞動力素質,增強我國勞動力的國際競爭力。“近年來我國高中階段適齡人口數總體呈下降態勢,但3年之后或有所回升,國家要進一步重視高中階段教育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