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學時,竇少偉學的是計算機專業(yè),蘇力特則是行政管理的碩士。他們畢業(yè)后,曾在呼和浩特的同一家商城里擺攤創(chuàng)業(yè)。竇少偉賣家具,蘇力特賣床墊。幾年下來,各自有了一些積蓄。他們相識后,為節(jié)省人手開始合伙經(jīng)營。
在觀察和研究市場時,他們認真研究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便想借竇少偉的專業(yè)特長做點兒事。他們最先想到的還是在網(wǎng)上賣家具。可是居家過日子的人們不可能經(jīng)常買家具,更新周期也長,靠賣家具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擴大客戶群。想來想去,他們?nèi)Χ讼匆路!?/p>
開辦一家洗衣店,至少需要一套干洗機、一套濕洗機、一套烘干機,外加熨燙等配套設備,投資在50萬到100萬元,而租房子一年也要20萬元左右。
“搭建一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平臺,成為洗衣店和客戶相連接的紐帶。我們只做中間環(huán)節(jié),這樣投入少,容易上馬。”除了這個平臺,他們需要上門收取衣服,把衣服送到有品牌、信譽好的洗衣店,洗好后再給客戶送回去。
用了幾個月的時間,竇少偉設計編寫了一套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客戶在手機上加了粉絲就可以直接下單,下了單就有人上門收取衣服。
“客戶群在哪兒呢?”他們分析,不在單位,不在家里,就在接收信息的手機上——低頭族。于是,他們鎖定的目標客戶就是玩手機的同齡人。
應用程序在內(nèi)部測試完成后,他們選擇脫冬裝的三月份,開始在呼和浩特的一個新聞自媒體上推出。
很快,他們有了1000多個用戶。幾千件衣服、鞋子,當時包括他倆在內(nèi)總共只有4個人,每天從早8點忙到晚10點,超負荷運轉,還要順便了解客戶需求和洗衣店的想法。在這批冬衣高峰之后,他們選擇到一些商場、社區(qū)去推介,同時靠老客戶口口相傳增加粉絲、擴大客戶。
快到“五·一”時,他們又推出一個有民族特色的微信公號,這一次,客戶增加了2000多。
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客戶并不是越多越好。他們遇到一個顧客拿來兩件羽絨服,送回去時卻有一件沒有洗,盡管第一時間重洗,還是耽擱了客戶的時間。還有一位客戶發(fā)現(xiàn)一件1000多元的羽絨服洗完磨損嚴重,而洗衣店認為是衣服穿舊了,不是洗滌造成的。最后,他倆掏腰包賠了客戶300多元……
從那以后,他們加強了質量檢查。在各個合作洗衣店,洗好的衣服由員工逐一檢查再送遞。上門收活時,不僅檢查得更加仔細,貴重衣物還主動提醒客戶保價。他們還規(guī)定,只要客戶提出來,就無條件返洗。
在呼和浩特,實體洗衣店洗一件羽絨服35元,捷城洗衣只要25元,還取送上門。越來越多的客戶認可了他們。
捷城洗衣目前客戶有4000多,一天能接收幾百件衣服,平均每單利潤約20元。半年來,他們陸續(xù)添加了一輛面包車、兩輛小轎車、4輛電瓶車,加上50多平方米的辦公用房租金和人力成本,目前收支基本持平。因為物流成本越來越大,他們目前考慮最多的是優(yōu)化路程、就近取送。
竇少偉說:“培養(yǎng)一個電子商務的客戶大概要100元。”為了留住客戶,他們每一次都會給老客戶送些小掛鉤,旅行衣架,垃圾桶夾子等贈品。“穩(wěn)定客戶,讓客戶越來越信賴我們。”他說。
“做電商要盡可能快速成長,在這個領域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他們心里清楚,不快速壯大就可能難以生存,也無法吸引風險投資。
對未來,他們計劃很細:明年5月份之前客戶數(shù)達到3萬;開拓包頭、鄂爾多斯等市場;逐步占領內(nèi)蒙古一些主要城市1/3以上市場;尋求上市。
在計劃中,家庭全套保潔、搬家、洗車、家具修護都將陸續(xù)開展。在他們看來,美好的夢只能一步一步地實現(xiàn)。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