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老師要完全禁止學生在45分鐘里不動手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若是強制執行,甚至會適得其反。以倡議的方式推出“無手機課堂”,這樣的探索值得肯定,但到底能有多大效果,就需要打個大問號了。
在教室里設置手機收納袋似乎是個好辦法,但把手機放進收納袋的學生,心思是否完全放在了學習上呢?恐怕未必。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不采用“堵”的強制禁止辦法,是否可以探索一些辦法,如利用大學生對手機的高黏度,采用疏導的辦法,使手機為教學所用呢?
首先,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以手機應用軟件開發商為主體,加強研究和投入,設計更多與教學相關的APP,讓手機為教學所用。當前,課堂教學的發展,越來越向著網絡化和信息化趨勢發展,如何把手機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為教學所用,這一問題亟待解決。
其次,學校和老師應發揮其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讓教學與手機網絡技術相結合,利用手機網絡加強教學之間的互動,加強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老師們可以利用自媒體互動性強、信息傳遞迅速的特點,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網絡化,甚至可以嘗試讓學生加入到教學內容的網絡化過程中,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內容還能作為教學案例,可謂一舉多得。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更新他們對手機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他們利用手機的能力和水平,擺脫手機依賴癥,真正讓手機為自己所用。
被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的克萊·舍基曾意識到,“不論在何處,我們都能看見人們走到一起彼此分享,共同工作,或是發起某種公共行動”“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的交流工具支持群體對話與群體行動”。他由此提出一個著名的論斷——“未來是濕的”。“共處一室”的老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借助手機這種交流工具,他們也能夠形成一種交流互動、產生共鳴的和諧融洽關系。如此,我們也就可以讓手機與課堂彼此兼容,成為一對“歡喜冤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