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農979”集高產、抗病、早熟、越冬性強等性狀于一體,受到農民歡迎,成為我國冬小麥主播品種,累計在黃淮麥區推廣上億畝。這背后,是王輝扎根黃土地近半個世紀的默默耕耘,是他潛心破解小麥“生長密碼”的智慧結晶。
不斷挖掘增產潛力
“西農979”號麥種,單粒穗重1.3克,1畝地以43萬穗計,畝產559公斤。如果將單粒穗重提高到1.6克,每畝以40萬穗計,畝產可達640公斤。如果將單粒穗重提高到1.8克呢?每畝以40萬穗計,畝產將達720公斤!
在國家小麥改良中心楊凌分中心的辦公室里,王輝用計算器合算著他的新夢想——在現有優質高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優質品種的增產潛力。
接觸農學后,王輝認識到麥田增產最重要的是育種。從1973年開始從事育種工作起,為了研制出好品種,王輝整天待在地里耕作播種、授粉雜交、觀察記錄。盡管這樣忙碌,但由于育種工作有各種不確定因素,即便順利,一個新品種也得經過8年的漫長實驗。雖然有困難,隨時還有失敗的危險,但王輝始終沒有放棄最初的夢想。
“西農979”的問世,不僅結束了陜西面粉加工企業完全依賴外省調進優質強筋小麥的歷史,而且搶種“西農979”從關中風靡到黃淮。“西農979,誰種誰富有”,成為當地農民的口頭禪。
“我想要的性狀經過雜交組合后能不能出現?誰的表現最好?”王輝說,育種過程就是育種人的夢想與現實不斷斗爭、磨合的漫長過程,就是優中選優的過程。
接受大自然的檢驗
2015年12月30日,72歲的王輝,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學校里的試驗地,胳膊下夾著筆和記錄本。他一邊在麥田中穿行,一邊在本子上記下一個個數據,上百個品種的株系結構、葉片形狀、分蘗情況等一目了然。
與普通的科研不同,育種工作必須接受來自大自然的考驗與挑戰。“對育種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眼光。能不能識貨,從眾多麥種中找出核心親本,并配出核心組合,是成敗的關鍵。”王輝將“育種經”凝成一句話。他所說的眼光,從何而來呢?
——從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中來。王輝的辦公室里,一直端放著育種大師趙洪璋院士的像片。恩師過世多年,但老農科精神從未離去,一直激勵著王輝不斷前行。
——從田間地頭理論聯系實踐中來。年復一年,9月整地劃行,10月播種,冬春田間觀察抗病鑒定,初夏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分類收獲,7月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8月新試驗安排,育種工作總是這樣周而復始。
——從產學研結合中來。王輝認為,種子好不好要由農民說了算。2012年全國氣候異常,小麥種植大省河南遭遇罕見的低溫天氣,并爆發赤霉病。然而,“西農979”表現出優秀的抗性,依然取得了大豐收。
在田野間深耕夢想
40多年來,王輝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小麥育種。他對物質享受沒有要求,也很少有精力照顧家人。妻子和女兒們只有在農忙時幫他下地干活,才能全天享受家庭團聚的喜悅。妻子馬桂霞給王輝打了一輩子下手,什么“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等專業術語,在這個初中數學老師的口中已是如數家珍。
王輝強調,在育種領域,有很多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早熟與高產、早熟與優質等等,這些性狀如何實現結合,是培育優質品種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結合自身多年的科研和實踐經驗,王輝確定了普通小麥品種生態型分類指標,建立了普通小麥生態型分類體系,確定了小麥生育期變異的原因和規律,提出了北部地區春播小麥適宜且可利用的品種生態類型等,對豐富和充實小麥生態理論與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主持創制的“常規優化育種法”的應用,實現了小麥多個負相關優良性狀的良好結合,對陜西省及全國小麥育種科研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面對輝煌的成就,年逾古稀的王輝沒有停歇的意思。“育種是一條永遠沒有終點的路,因為現在的種植條件更新換代太快,一個新品種的生命周期僅僅5年到8年時間。”王輝說,“小麥的‘生長密碼’埋藏在泥土之中,育種工作者的生命,只有深耕于田野才有意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