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又迎來了它已經相交近60年的老朋友。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屹立在哈喇古山巔,猶如蒼翠的松柏一樣精神矍鑠,即使他的眼角布滿了皺紋,臉上深深的溝壑與飽滿的額頭眉宇也像冰川河谷、黃河黃土。他深情地向同行者們講述山的故事。這山這水、這高原黃土、這冰川巖石都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就是這位老先生,高中畢業時就夢想“騎一匹白馬漫游在祁連山深山幽谷中”,為祖國探礦。
就是這位老先生,60年前大學畢業后,來到蘭州大學,從此和冰川以及中國西部的高山、高原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西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畢生奮斗的事業。
也是這位老先生,他敢于質疑權威,并花費9年時間找到科學論證,否定了李四光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提出的“廬山有第四紀冰川”的論斷。
還是這位老先生,他淡泊名利,惜才愛才,捐贈出自己的獎金,鼓勵后生為國家發展施展抱負才華。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吉均。我國是中、低緯度山地冰川面積最多的國家,是除格陵蘭和南極冰蓋之外最重要的冰川集結地,因此,摸清我國冰川基本狀況,對本國和世界都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踏遍冰川人未老。時至今日,盡管已經83歲,李吉均依然時常帶領研究團隊,沿黃河支流登上祁連山脈,對青海民和、樂都和甘肅永登一帶區域地貌演化和黃河支流水系發育歷史進行實地考察。
滿懷抱負 冰川中走出“白馬王子”
在冰川研究上碩果累累的李吉均,最初的理想是“為國家找礦”。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面對來訪的記者,說起“找礦”,雖說對歌詞已經有些記憶模糊,李吉均還是激情演唱了這首上世紀50年代的老歌《勘探隊員之歌》。
正如歌中唱的那樣,青年時期的李吉均就點燃了“火焰般的熱情”。他在心中認定,礦產是工業的糧食,煉鋼需要煤炭,都說祁連山是中國的烏拉爾,那就去祁連山給祖國探礦。
只是,由于李吉均高中畢業時身體太弱,老師同學們知道了他的“探礦理想”后,都說他身體吃不消,干不了地質這行,勸他改學地理。為改變自己的體質,改學地理后的李吉均,堅持天天早起鍛煉,晚上洗冷水澡,終于練出一副好身板。
這為他未來的事業打下了基礎。
1958年,李吉均見到了祁連山,但不是來探礦,而是研究冰雪資源。他真的騎上了馬背,“是白馬,不過是一匹年邁的老馬,否則性子剛烈駕馭不住”。冰川考察也并非處處“詩意”。當時條件差,他和隊友們穿著厚重笨拙的老式棉襖,租用老鄉的牦牛或駱駝,既能馱運行李,也是代步工具;頂著冰川道路上的刺骨寒風,他們艱難穿行,足跡踏及祁連山各地冰川、雪山。
1959年第二次進祁連山,因為沒有地圖,迷路的隊伍還鬧出了糧食危機。會打獵的蒙古向導打了一頭野牛,最后卻發現那頭野牛其實是頭跑丟的家牦牛。他們用電臺聯系當地縣辦公室,說我們考察隊誤打了你們轄區的一頭家牦牛,你們要我們賠多少錢。縣里回復說,你們風格好,按市場價賠六十塊錢吧。到后來,他們又打了一頭小野牛、兩頭黃羊充饑,才算改善了一下生活。等到走出祁連山時,隊伍只剩下一頓飯的糧了。
時隔半個多世紀的風塵,李吉均對這次橫穿祁連山的經歷依然引以為豪:“硬是憑借羅盤和山脈走向,走出來了。這是比較驚險的事!”
李吉均和冰川的不解之緣,就在這樣難忘的經歷中慢慢深化。1972年,剛從逆境中走出來的李吉均,與中國現代冰川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風合作,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編寫了《冰雪世界》科普冊子。1973年,已屆不惑之年的他重新開始了與冰川的親密接觸,加入中科院青藏考察隊并擔任冰川組組長,負責西藏以及后來橫斷山脈的冰川考察研究。從阿扎冰川到若果冰川、恰青冰川和白玉冰川,幾年中,李吉均和他的冰川組遍訪了西藏群山中的冰川,從古冰川到現代冰川,從現代冰川中的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測得冰川面積4.66萬平方公里,占去全國現代冰川的83%。
在這次考察的第一站西藏東南部察隅地區,李吉均終于看到了慕名已久的阿扎冰川。上世紀三十年代起,英國植物學家金·沃德就曾多次來過這個冰川,他拍攝的一幅黑白照片令李吉均久久難忘。冰瀑布從上到下足足有700余米,云霧繚繞,如夢如幻,如臨仙境,令人陶醉!此情此景帶來的心醉神迷和心靈震撼,彌補了沿途冒雨翻山越嶺的辛苦。李吉均站在沃德拍照的地方,舉起了相機,拍下了阿扎冰川的壯麗身姿。
這次考察,青藏高原雨季的傾盆大雨一直不離不棄,忠實地伴隨著他們。二三十個人的隊伍就駐扎在阿扎冰川中部,一棵七八十米高的冷杉樹下,大傘如蓋,風雨不透。晚上,伴隨著雨聲風聲,李吉均與他的隊友們就在冷杉樹下安然入眠。
也就是這棵千年冷杉,給了李吉均靈感。他想到,這棵冷杉生長的冰磧,會不會是300年前那次小冰期的遺存呢?他采集了冰磧上的朽木帶回去做了碳十四測定,確定是300年前的新冰期時代遺存。后來的考察,李吉均都宿營在這棵冷杉樹下。
這次科考,印證了他在上世紀50年代考察祁連山時埋下的推測: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集中的季風海洋性冰川分布區,那里山高谷深、冰川融化強烈,夏季常形成冰湖潰決及冰川泥石流等地質災害。1973年—1980年,經過8年的艱苦努力,李吉均及合作者先后寫了《西藏冰川》和《橫斷山冰川》兩部專著,全面闡述了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的現代冰川分布、性質、變化及其與氣候和大氣環流的關系。
1978年,李吉均隨施雅風、謝自楚等人組成中國冰川代表團,出訪歐洲,參加了在瑞士召開的國際冰川學術會議。他看到了美麗的海洋性冰川阿爾卑斯冰川。這次的出國考察大大打開了李吉均的科學視野。他與英國地貌學家德比希爾先生(Edward Derbyshire)等外國專家進行了學術交流,后來邀請德比希爾到蘭州大學講學,這便有了后來的廬山古冰川考察,并由此引發了關于中國東部古冰川的大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