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會伴隨優美的《江南絲竹》演奏曲拉開帷幕,主持人是4名中文系高年級學生,他們用中文向在場觀眾道賀,說話腔調還挺有國內春晚的“風味”。
當晚節目豐富多彩,全程中文主持,不僅有中國傳統樂器與非洲樂器的激情碰撞,也有中國傳統樂器的唯美合奏以及震撼全場的鑼鼓打擊樂;中文系大一新生們通過唱中文歌曲和表演調皮小猴學中文的短劇展示了他們的學習成果。
兩名大三的學生把學習中文時的趣事編成相聲分享給大家,當他們說到去中餐館點菜把“水餃”說成“睡覺”,把“女朋友”說成“牛朋友”,把“再見”說成“太監”時,在場觀眾都笑得前俯后仰。
贏得最多掌聲的要數大三學生文杰(英文名杰克遜·斯溫霍)帶來的《智取威虎山》京劇片段。他身穿軍綠色老款軍裝,胸前別著毛主席頭像的徽章,頭上還帶著一頂厚厚的大毛帽子,高亢激昂的唱腔、有模有樣的姿勢和眼神一看就是花了工夫準備的。
晚會結束后,在被問起為何會選擇這個節目時,文杰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下月他準備沖刺“漢語橋”比賽,這個節目是他的熱身表演。“我自己本身也很喜歡京劇,特別是現代京劇。當然我也喜歡像《霸王別姬》一類的經典劇目,但我更喜歡現代京劇,因為我能聽懂每一個字,理解其中的內容”。
文杰說,大一的課程涉及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其中包括京劇。他對此很感興趣,在網上搜索了很多介紹,而在他去北京學習期間,在公園里聽到老人家唱的《智取威虎山》時,便喜歡上了唱京劇,后來也常常練習。
文杰說,他的中文學習之路從17歲開始,那時他生活在英格蘭東北部郊區,母親在報紙上看到當地一個孔子課堂免費中文課程的廣告,便帶著他去嘗試,從此他便愛上了中文以及中華文化。
倫敦孔子學院院長盧茨·馬滕觀看完演出后對新華社記者說,演出非常精彩,同學們的表演讓他印象深刻。“亞非學院有很多類似活動,例如中文系的春節慶祝活動,還有非洲地區學生組織的時裝秀等,這類活動都非常受歡迎。因為他們都是開放的,正如今天的晚會,不僅吸引了各年級中文學生,還能吸引其他學院學生。這對于他們了解認識不同文化和語言有積極作用。”
倫敦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李鍔說,近年來“漢語熱”日益升溫,與此同時孔院也為學習中文的學生提供了不少機會和支持。孔子學院每年的獎學金項目非常受學生喜愛,去中國交換學習的機會讓更多熱愛中國語言文化的外國人,能直觀感受中國的方方面面,這也是最吸引他們的亮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