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特許學校或者叫“契約學校”(Charter School),這是一種委托管理的模式。公辦學校的性質不變,政府全額撥款,舉辦者與教育行政部門簽訂協議,按照章程辦學,自主管理學校,在教師聘用、經費使用、課程設置、校歷安排等方面有很高的自主權,能辦出不同的特色。到2010年,美國已有5453所特許學校,在校生173萬人。學校三年評估一次,合格的繼續簽約,不合格的由教育局收回。
我國的教育改革,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已經提出,其核心理念就是:簡政放權、管辦評分離、第三方評價、委托管理、購買服務等。在教育領域如何破這個題?如何實現管辦分離?如何下放教育權力,釋放教育紅利?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個重大的主題。我們需要啟動中小學辦學體制改革。這一輪改革需要變革的是三個對象:一是具有1300年傳統的科舉教育,它的當代翻版就是應試教育。二是19世紀形成的“教育工廠”模式,即以知識灌輸為主,大規模、集體化的統一教學模式。三是上世紀50年代以來建立的蘇聯式的高度集權的計劃教育體制。
辦學體制改革有兩個方向,一是改革公辦學校辦學體制,試點特許學校、自由學校的模式,將部分公辦學校公開招標、簽訂契約,委托教育家團隊管理,實行教育家辦學。如果北上廣等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每個區縣能拿出一所小學、一所初中進行試點,全國就會有數以百計的實驗學校,成為體制創新的生長點。
二是把創新創業的概念從企業界擴大到教育界,鼓勵有理想有抱負的校長、老師創辦小微學校,解放教育生產力。這樣,很多家長就不必把小孩送到國外或國際學校,我們也可能給他提供一個比較好的教育。只有多樣化的教育體制,才有多樣化的教育模式。教育創新從開放辦學開始,從下放學校開始,從解放學校開始。
中國具有全民族重教興學的巨大熱情,具有學在民間的悠久傳統,是一個盛產教育家的國度。為什么我們的教育家消失了?因為教育權力被壟斷了。通過這個改革,將教育權重新還給社會、還權于民,使教育重新成為社會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就有可能出現更多的教育家,出現嶄新的教育局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