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貧困地區5個縣、435所幼兒園、1507個班級進行了調查,數據告訴我們,農村貧困地區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高,仍有多道難題待解。
【調查】
[1問]
班均規模和師幼比
遠超國家和地方標準
班級規模和師幼比是影響幼兒園教育質量和幼兒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關鍵指標之一。相關研究表明,較小的班級規模和較高的師幼比更有利于教師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更有利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從調查結果看,農村幼兒園班額普遍較大。具體分析顯示,小中大班的最大班額分別為51人、63人、75人,甚至還有個別班級多達165人和180人,遠超國家規定的小中大班分別25人、30人、35人的標準。5個縣的師幼比平均為1∶23.3,師幼比最大的縣為1∶36.1;專任教師和幼兒的比例則更大,平均為1∶32.4,比例最大的縣為1∶43,遠超國家和地方的相關規定。
實地觀察時發現,因班額大,教師比較多的時間用于管理和維持秩序,紀律要求多、消極情緒多,積極的互動少;而且,安全隱患多、幼兒間的沖突和身體碰撞多,空氣比較污濁,幼兒在狹小的空間久坐等問題,對幼兒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2問]
基本設備與衛生狀況
很差,對幼兒健康不利
衛生保健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農村幼兒園一直存在著衛生條件和狀況差的情況。
調查顯示,農村貧困地區幼兒園班級的采光、基本衛生、廁所設備與衛生情況都很差。基本沒有采光和基本不合格的班級占到51%;廁所的設置和基本設備不合適的班級占41%,主要存在不適合幼兒使用、無法通風、不方便打掃、特別臟且有刺鼻氣味等問題。
現場觀察發現,一些附設在小學里的幼兒班衛生狀況很差,教師隨著小學的鈴聲進出教室,桌椅的衛生基本沒有人管。
[3問]
戶外場地與設施設備
戶外器械與自制玩具少
國家相關文件規定,幼兒每日戶外活動時間一般情況下不少于兩小時,其中戶外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充足適宜的戶外體育活動是幼兒健康的重要保障條件,而豐富適宜的器械(具)與材料是保證幼兒體育活動和游戲的基本條件。在農村特別要鼓勵幼兒園充分利用當地資源。
根據調查結果,總體上看,無論是獨立建院還是附設在小學里的農村園,幼兒基本都有戶外活動的場地。但是,孩子們缺乏基本的戶外活動器具和材料。本次調查重點關注常用的大中小型戶外體育活動器械,結果顯示,1/3的幼兒園(班)完全沒有大型運動器械;近六成的幼兒園(班)沒有比較易得的中型戶外器械(如鉆、爬、平衡等)。手持輕器械如球、繩、沙包等是最基本的材料,而且能夠自制,然而四成多的幼兒園根本沒有手持輕器械。
綜合評價幼兒園戶外活動設施對幼兒全面發展走、跑、跳、攀登、爬行、平衡等各種動作技能的作用,可以發現,69%的幼兒園(班)其設備設施不能全面發展幼兒的各種動作,設備材料數量少、品種單一的情況普遍存在,而且越是材料少的幼兒園其設備材料越不讓幼兒使用,基本上都收存起來以免損壞。
從戶外活動設備與材料的安全性來看,19%的幼兒園(班)還達不到基本的安全要求。從使用率來看,50%的幼兒園(班)戶外活動的設施材料使用率都比較低,使用率比較高的班級僅為14%。從戶外活動材料的自制情況來看,有62%的幼兒園(班)完全沒有自制的戶外活動材料,自制材料的比例占三成及以上的幼兒園(班)只有8%。總體來看,孩子們的戶外活動特別是戶外體育活動基本沒有保證。
[4問]
室內環境及設備材料
缺材料,游戲得不到保證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幼兒園必須為幼兒提供基本的游戲空間、環境和條件。
調查發現,沒有活動區的園(班)占68%,符合要求的班級只有2%。基本沒有游戲材料的園(班)占到61%,能做到材料比較豐富的園(班)占13%。應該說,這種教育環境基本不符合學前教育的特點,也是導致“小學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進一步分析有區域設置的班級游戲材料的特點可以發現,在安全衛生、材料的豐富性、符合幼兒年齡特點且便于幼兒取放等方面,完全做不到和大部分做不到的班級合計占77%-87%,基本能做到及以上的班級僅占13%-23%。從幼兒每日進行區域游戲的時間來看,平均只有21分鐘,并且各地差異較大,有的班級達到了40分鐘,而最短的區域游戲時間只有10分鐘。基本條件的缺乏和游戲時間的沒有保證,嚴重地影響了幼兒游戲的狀況和水平。
[5問]
墻面布置
不符合幼兒教育要求
墻面布置又稱墻飾,是幼兒園和班級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影響著幼兒對幼兒園和班級的感受,也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發展。良好的墻面布置能讓幼兒感到溫暖、被接納和有吸引力,主題性墻飾、活動區、生活區等各種不同的墻飾對幼兒的學習和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引導提示和經驗提升的作用。
本次調查從墻飾的教育性、高度適宜性、內容與形式的形象性與趣味性、幼兒參與程度等幾個主要特征來評量墻飾的質量。結果顯示,16%的幼兒園沒有任何墻面布置,半數左右的班級墻面布置沒有體現教育性和形象性,或者兩個方面都不符合要求,39%的班級部分符合要求,基本符合或非常符合的班級分別只占9%和12%;從墻面高度的適宜性來看,64%的班級沒有做到或不符合要求,30%的班級部分墻飾布置能達到要求,只有6%的班級能做到基本或非常適合。相對而言,墻面布置的幼兒參與性最差,72%的班級根本做不到,23%的班級部分能做到,基本和很好地做到讓幼兒參與墻面布置的班級只有5%。
實地觀察還發現,一些幼兒班張貼的墻飾是成人化的文字口號,如“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永遠跟黨走,幸福手拉手”等。
[6問]
作息制度和課程
“小學化”傾向嚴重
由于學前教育階段的特點,幼兒園的生活安排有著與小學完全不同的要求。班級的桌椅擺放與空間安排、作息制度與生活安排、班級氛圍與師幼關系、班級課程資源與教材等是否符合學前階段兒童學習與教育特點,是衡量幼兒園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
調查結果顯示,在桌椅擺放和教室布置方面,40%的幼兒園班級完全或基本上和小學一樣,符合幼兒園要求的比例為33%。從作息制度來看,32%的幼兒園班級完全或基本上和小學一樣,符合幼兒園要求的比例為31%。也就是說,僅有大約1/3的幼兒園班級在桌椅擺放和教室布置以及作息制度方面符合幼兒園教育的要求。
從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來看,“小學化”的情況很嚴重。22%的幼兒園班級課程與教學基本或完全與小學一樣;比較符合要求的班級課程僅占43%的比例,另有35%的幼兒園班級課程與教學介于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在實地觀察中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教師采用小學式的教育教學方式,甚至有的教師采用分步驟寫字式的方式在教繪畫,忽視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
【對策】
培訓和教研雙輪驅動提升幼師專業能力
今后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面臨著進一步擴大資源和質量提升的雙重任務,農村貧困地區更是任務艱巨。
僅從質量提升來看,前述各問題解決的關鍵之一是提高教師的相關意識和能力,改變教師的觀念,改進教師的實踐。為此,要進一步變革和創新農村幼兒園教師的培訓內容和方式,全面提升農村幼師的專業能力和水平。特別是在培訓前,應通過評估了解農村幼師專業水平的現狀,根據每位教師的不同情況,分組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在夯實各方面基本功的同時,有效地滿足教師個體化的需求,提高教師在職培訓的有效性。
根據二期學前三年行動計劃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在農村建立和健全學前教育教研指導網絡特別重要,采取分片包干、責任到人的方式,落實教研指導的全覆蓋,使每一所農村園和每一名農村幼師都能夠得到經常性的和及時的專業引領和業務指導,讓教研活動成為常態,讓教師的需求和困惑能夠得到及時解決。
針對農村學前教育教研機構和人員配備不健全的情況,要充分發揮縣鄉兩級公辦園和中心園的教研引領和示范、咨詢的作用,尤其要使鄉鎮中心園成為縣鄉村三級教研網絡的紐帶和中堅力量。總之,要抓住關鍵,多措并舉,使已經建成的每一個鄉村幼兒園(班)都基本達標,質量合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