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就是父親節了,一個感恩父愛的日子。然而,43歲的韓友清卻再也無法聽到女兒的呼喊——在寧夏打工的他,為了陪女兒備戰高考,特地乘車趕回四川老家,途遭車禍身亡。為不影響孩子高考,所有親戚將這個噩耗隱瞞了下來。直到孩子完成高考,才得知真相,而此時,那位望女成鳳的父親,已然在殯儀館的冰棺里“等了”整整11天。
類似的事情,并不是今年才有。2012年,安徽考生沈飛的父母突遭車禍,母親離世、父親重傷,為不影響他高考發揮,親友和交警一起將消息瞞了下來;同樣是2012年,陜西考生劉慶的父親突發意外去世,全村人和學校老師死守“秘密”。
每每讀到這樣的新聞,總讓人百味雜陳。從現實出發,算一筆“理性的賬”,對考生隱瞞至親的死訊,顯然是最明智的選擇,畢竟人已經走了,即便放棄考試,火速奔到靈前號啕,也于事無補。相反,如果專心應考,金榜題名,倒也算是對死者的慰藉,因為孩子有出息,不正是普天下的父母看得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事情嗎?
話雖如此,但人總歸是人,人性是一種感情的流露,而非理智的“成本核算”。高考可以復讀,父母至親,卻無法復生。中國人一向講究“百善孝為先”,至親罹難,不能第一時間趕去見最后一面,盡人之大孝,說破了天,也讓我們在情感上感到心酸和痛楚。古之科舉,有“父母亡故,三年不試”的規矩,即便是身負社稷重任的宰輔,肩頭有天大的擔子,雙親去世都要回家丁憂(除非皇帝下旨“奪情”)。那樣一個我們如今嗤之以鼻的封建社會,尚且將“孝道”作為社會的底色,貫穿了上千年。反觀當下,“成功”似乎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公認的底色——即便是從“孝”的角度出發,為人父母者也往往把孩子的成功看做是對自己最大的孝順;一些“為了事業成功”強忍至親訣別之痛的例子,更是經常被當成正面典型來宣揚。
顯然,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浸淫在一個“為了成功,可以犧牲一切、隱忍一切”的行為邏輯中。而一個以“成功”為底色的社會,是不相信眼淚的,它只認成敗得失,不管悲歡離合。所以,當我們疑惑這個社會為什么“冷漠”了的時候,當我們在一些突發事件來襲時責問“人性去哪兒”的時候,請先反觀我們自己,給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涂抹了怎樣的底色。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底色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