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管陪同≠陪伴
32歲的于女士在一家網絡媒體做編輯,為了方便照看三歲半的兒子,有些時候她會在家處理一些工作。尤其是晚上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后,為了能多陪陪孩子,她幾乎很少參加朋友同事間的應酬,平時除了到單位上班,空閑時間大多都在家里照看孩子。
可是,于女士也不得不承認,雖然她陪在孩子身邊,但大多時候都是各玩各的,她一般是上網刷各網站的新聞,或者看手機刷微信朋友圈,甚至有時帶孩子去踢球,也是孩子和小朋友踢球她坐在一邊玩手機。
說到陪伴質量,于女士坦言雖然自己整天和兒子在一起,但其實除了吃飯之外,其他的時間,母子倆幾乎都是各忙各的。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后,基本都是以電視動畫片和玩具為伴。于女士告訴記者說:“孩子的爸爸經常出差,主要是我陪孩子的時間多一些。很多時候,兒子會一遍遍跑過來對我說,媽媽你過來陪我玩橡皮泥吧,或者說陪我一塊看動畫片吧。”可每到這時候,媽媽的回答大多都是:等一會兒。
對此,魯東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孔海燕表示,很多家長有時間陪伴子女,但缺乏有效溝通,是當下最普遍的一種精神上的失陪。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會把陪同視為陪伴。因此,他們可能會一邊帶孩子散步,一邊刷手機上的娛樂新聞。面對孩子的互動需求,總是表現得十分敷衍,有時甚至會言語粗暴地大聲呵斥孩子,讓孩子自己去一邊兒玩去。
命令說教≠陪伴
劉先生有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雖然他平時工作繁忙,但對于女兒的教育卻頗為用心。一周七天,他給女兒制定了固定的日程表。什么時間學習,什么時間練琴,什么時間學舞蹈……每天下班后,雖然很累,但劉先生第一件事就是檢查孩子白天的任務完成了沒有。由于女兒年紀尚小還比較貪玩,又愛睡懶覺,所以經常完不成爸爸布置的任務。每到這時,劉先生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對女兒進行苦口婆心的說教,跟女兒講各種大小道理,給她講榜樣的故事。
在劉先生看來,讓孩子明事理,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是父母的責任。由于平時自己工作太繁忙,所以不厭其煩地說教,是最有效率的親子教育。不過,在心理輔導老師孔海燕看來,劉先生這種用命令說教代替親子陪伴的做法,效果往往是適得其反。孩子會把父母的話當做“耳邊風”,父母說得越多,孩子進步越少。并且,很容易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物質滿足≠陪伴
43歲的王先生結婚較晚,38歲才有了兒子,所以對孩子特別溺愛。為了彌補對孩子的愛,他總想盡辦法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滿足。兒子吃的奶粉是進口的,小零食也是托朋友從海外代購的,衣物、玩具也都是品牌的,而且家里玩具多得放不下,即便是這樣,只要兒子喜歡,他仍然不斷地往家里給孩子買各種玩具。雖然兒子才5歲,可是光買各種玩具的錢就不下四五萬了。
對此,孔老師表示,用物質滿足來代替親子陪伴,也是當下城市家庭的一種常態。不少父母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殊不知,對于孩子的成長而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帶給孩子的心理給養,要比進口的奶粉和品牌服飾重要N倍。因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有力量,而且可以讓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變得更有責任心,有夢想也有激情。
專家建議
心無旁騖,多和孩子互動
那么,如何讓親子陪伴變得更有質量?少兒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師伯美麗老師表示,高質量的親子陪伴,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安全、放松和親密的陪伴氛圍。這種陪伴本身,應該拒絕說教和敷衍,而且要有讓彼此身心放松、情感愉悅的雙向互動。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好要做到心無旁騖,全心全意地關注孩子。
其次,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的心理給養是不一樣的。
1歲之前,除了親密陪伴,還可以做撫觸、共浴等。1-3歲,可以向外拓展,多帶孩子去做運動或者做體驗、探索性活動,以促進孩子的肢體、感官發育。
3歲左右的孩子,要注意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多尊重孩子的意愿。學齡后的孩子,可以多開展一些雙向溝通,幫助孩子挖掘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高質量的陪伴,還必須要給孩子留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獨立空間,作為父母,不必事事代勞,只要在關鍵時候給他足夠的支持即可。
啥是“隱性失陪”
所謂“隱性失陪”是相對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所忽視。具體來說,隱性失陪特指雖然家長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子女,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具體表現為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長期隱性失陪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孩子 爸爸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