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正迎來一個新的爆發期,權威部門統計,到2015年,全國城市規劃交通總投資將達1.2萬億元。到2020年,將有40個城市建設地鐵,總規劃里程達7000公里,是目前總里程的4.3倍。
與其他的交通方式相比,地鐵是大型城市基礎設施,具有顯著的公益性,建設完工后對城市交通狀況的改善有著質的飛躍,這是引發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爆發期的最主要因素;但另一方面,地鐵交通建設成本高,規模大,回收周期長,這也是擺在想要擁有地鐵的當代中國城市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定義通常滿足以下五個條件:必須是大眾運輸系統;必須位于城市之內;必須以電力驅動;大部分需獨立于其他交通體系(如馬路和其他鐵路)以外;班次必須頻密。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城市中心的路段都會鋪在地下挖掘的隧道里。這些系統亦可稱為地下鐵路,簡稱地下鐵或地鐵。
中國第一條地鐵是北京地鐵,于1965年7月1日在北京西郊玉泉路開工,1969年10月1日完工通車;全長23.6公里,共設17個車站,是中國地鐵之先河。當時地鐵項目定位為“戰備為主,兼顧交通”。隨著一條條新線的落成,北京地鐵運營線路也在迅速延伸:從1987年的40公里,1999年的54公里,迅速上升為2003年的114公里。到2008年7月,投入運營的線路有:1號線、2號線、13號線、8號線、5號線、10號線一期、奧支線和機場線。運營總里程達200公里。北京地鐵的網絡效應已經初步顯現。
天津地鐵也是中國地鐵發展史上的一位“元老”。天津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始建于1970年6月,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車。這是繼北京之后,在我國建成的第二條地鐵。地鐵線路南起和平區的新華路,北至紅橋區的西站,全長7.4公里,沿途有8個不同建筑風格的車站。
廣州地鐵和上海地鐵都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上海地鐵建設始于1990年初。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鐵第一條線路一號線南段(徐家匯錦江樂園)建成通車。廣州是中國第四個擁有城市,一號線于1993年12月28日正式動工,1997年6月28日起開始試運營,首段開通西朗至黃沙段;全線于1998年12月28日竣工,到1999年6月28日才正式通車。這標志著中國大陸繼北京、天津及上海后,第4座城市建有地鐵系統。
城鎮化加速地鐵發展
現代化的發展使得農村人口急速流向城鎮,使得大中城市的交通擁擠情況日趨嚴重,政府在解決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特別是交通需求方面的任務異常艱巨和繁重。城市軌道交通,特別是地鐵運輸,在運力、環保、經濟、舒適和空間利用等方面有著其他交通手段無可替代的優勢。地鐵是一座城市融入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交通的顯著標志。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國力和科技水平的實力展現,而且是解決大都市交通緊張狀況最理想的交通方式。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擁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大都市都修建地鐵來緩解和改善交通緊張狀況。
據了解,國家有關部門已經規定人口在300萬以上、GDP值在1000億以上、年財政收入在100億以上的城市可以建地鐵,實際上達到或接近這個標準的城市已有十五六個之多,地鐵和軌道交通規劃總長度在2006年就已超過3000km。在此基礎上,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其他大中城市的膨脹趨勢也相當驚人,公共交通需求急劇上升,修建地鐵和輕軌已是各大城市基礎建設的必要內容,也成為了現代化大都市的標志。實際上,城區人口均不足300萬的包頭、株洲、濟寧、柳州等城市,也加入了地鐵申建的大軍。
十八大報告中多次提到,加速城鎮化的政策是我國未來十年內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城鎮化加速帶來的一大難題便是交通擁擠狀況將更加惡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很可能引發其他的社會問題。業內人士分析,在這樣的情況下,地鐵的規劃建設就顯得更為重要。
近年發展速度井噴
目前,一些二線城市已經開始申建程序,比如濟南、太原、廈門、佛山、常州、蘭州、洛陽等。據此速度,到2015年,全國城市規劃交通總投資將達1.2萬億元。到2020年,將有40個城市建設地鐵,總規劃里程達7000公里,是目前總里程的4.3倍。
以建設中的武漢地鐵為例,按規劃,主城區線網規模將達到333公里,共有7條長江通道,其中6條位于主城區,比原有方案增加3條,以緩解日益嚴峻的過江交通狀況。主城區軌道交通線網的覆蓋率將大幅提高。今后,武漢市66%的人口在600米的步行范圍內,就能找到地鐵站。“60分鐘穿城,30分鐘到達中心城區”。若干年后,該市軌道交通在主城區承擔的客流將達55%以上。到2040年,將建成9條地鐵干線和3條城市快線,全長約540公里,其中有過江地鐵通道7條穿越長江和漢江。屆時,有66%的人口和崗位位于地鐵站點600米步行半徑范圍內,全市居民進入武漢市一小時經濟圈。
地鐵的發展趨勢十分迅猛,發展勢頭也非常良好。業內人士指出,地鐵在未來幾年內在發展上的突破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政府政策將更加清晰,地鐵交通在城市公交系統中作用越來越大,有條件的城市將把地鐵交通作為城市交通發展的優先領域進行開發;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地鐵的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將逐漸提高,地鐵的建設成本也將逐漸下降。這兩種利好相乘,讓中國城市軌道的未來顯得更有活力。
運營管理引起重視
越來越多的城市走向了軌道交通的懷抱。隨著北上廣地鐵建設和運營的逐漸完善,我國城市軌道運營管理已經形成了一套經驗豐富的管理模式。然而要想真正做到運營盡善盡美,地鐵的運營管理應該更加法制化和規范化。現在,很多地鐵交通實行法制化管理以保障地鐵持續、穩定、高效的運行。
安全問題是地鐵建設和運營中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核心問題,城市軌道交通規模宏大,技術復雜,其建設和運營階段的安全因素影響都很大,一旦發生事故,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內主要城市的地鐵線路中雖然沒有發生過重大安全事故,但“起火”、“逆行”等不穩定因素仍時有存在,這就急需引起地鐵經營管理部門的重視,無論何時都必須堅持“安全第一”的理念。
業內人士指出,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未來的發展中,從運營管理的劃分上,還應該注重整個公共交通系統的網絡化,以地鐵為骨干,與公共汽車、電車等組成公共交通網,并且完善接駁的機制,地鐵和公交首末站銜接,并完善停車場讓私家車主有地方停車。
南方日報記者 蔣哲
廣州地鐵明年12條線路開工
廣州地鐵明年12條線路開工
目前廣州正在推進包括六號線首期、二期等在內的6條在建地鐵,同時在推進6條規劃新線的前期準備工作。廣州地鐵總公司方面介紹,到2016年底,廣州要新建284.9公里軌道交通線網,相當于用5年時間完成超過以往20年的工程任務。目前廣州共有六號線首期、二期,七號線一期,八號線延長線,九號線一期,廣佛線二期6條線路正在建設當中,而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復的7條規劃線路中,有6條也有望于年底實現進場開工。這意味著,明年開始廣州將有12條線路同時動工,規模之大為歷年之最。
地鐵建設迎來高潮
廣州地鐵建設將再度提速。截至去年,不含廣佛線廣州段和珠江新城旅客自動輸送系統在內,廣州市共建成軌道交通線211公里,車站123座。為配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廣州市在“十一五”期間便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的軌道線網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廣州市軌道交通2015年建設規劃》。根據公開的規劃資料,廣州地鐵2015年規劃在考慮帶動城市發展、市民交通出行需求及網絡
聯通、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建議在2011-2015年之間,廣州再建設11條(段)軌道交通。據媒體報道,此次廣州市新一輪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已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規劃實施后,全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超過500公里,屆時市民利用包括地鐵在內的公共交通出行率可達60%。
國家發展改革委此次批復的七條新線分別為:長約15公里、經過同德圍居住區的8號線北延(白云湖-文化公園);長約28.3公里、通增城的13號線首期工程(魚珠-象頸嶺);長約51.2公里、通從化的14號線一期工程(嘉禾望崗-街口);長約58.7公里、經過蘿崗、增城的21號線(天河公園-增城廣場);長約11.7公里、連接南沙臨港經濟區4號線南延段(金洲-南沙客運港);長約42.4公里、經天河北、琶洲-員村、南中軸、白鵝潭、流花、白云新城連接廣州站、廣州東站的11號線(火車站-東站-琶洲-火車站);以及長約21.6公里、經過中心知識城的知識城線(新和-鎮龍)。
多條線路同時推進
具體線路方面,正在建設的項目共有6條,六號線首期(洵峰崗—長湴)最接近于完工,這條線路總共22站,24.5公里,計劃2013年開通,土建工程開工累計完成總量的96%;廣佛線(西朗至瀝滘段)總長11.4公里,目前在建廣州段的7座車站土建工程開工累計已完成總量的57%,但工期進度目前受到瀝滘地鐵上蓋拆遷影響,該線路力爭2015年前開通,六號線二期(長湴—香雪)連接天河到蘿崗,總長17.4公里,土建工程開工累計完成總量的9%。九號線一期(飛鵝嶺—高增),全場20.1公里,目前土建工程開工累計完成總量的25%。廣州地鐵七號線一期工程也于今年9月28日正式動工,七號線一期工程是橫貫番禺區東西向的紐帶,八號線鳳凰新村至文化公園段也在建。
規劃建設的地鐵線同樣值得期待,四號線南延段全長12.6公里,首批工點初步設計預審查已完成,計劃年底完成金洲至金隆區間等工點招標并實現進場開工,計劃2016年開通。 十三號線首期全長27.03公里,設11座車站,目前工可報告已上報國家發改委,計劃年底魚珠站等工點實現進場開工。十四號線一期計劃2016年開通長54.1公里,設13座車站,計劃年前完成江浦站等工點招標并實現進場開工。知識城線計劃2016年開通,全長21.8公里,設7座車站,計劃年底完成鎮龍北站等工點招標并實現進場開工。二十一號線計劃2016年開通全長60.9公里,設20座車站,計劃年底完成鐘崗站等工點招標并實現進場開工。八號線北延段計劃2016年開通,全長16.1公里,設13座車站,首批工點初步設計預審查已完成,招標設計已開展,計劃年底完成同德圍站等工點招標并實現進場開工。南方日報記者 蔣哲
出行更便利,
生活更多彩
誰都不能否認,地鐵改變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都市人對城市的各個區域之間距離的認識,以前需要一個小時輾轉坐車才能到達的地方,現在通過地鐵20分鐘就可以連接,出行更便利,城市也變小了。
地鐵改變城市人
購物習慣
地鐵的出現,填補了公共交通在便捷性上的不足,軌道交通和常規公共交通分屬不同層次,不同服務水平的交通方式,兩者在城市客運交通中應是相互補充,共同發展。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結合,主要包括軌道交通網之間,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樞紐及軌道交通與主要對外交通樞紐的聯絡等,它主要依靠便捷的換乘來完成。學者李文翎和謝軼在《廣州地鐵沿線的居民出行與城市空間結構分析》中指出,廣州靠步行換乘地鐵的居民占66%,且其中采用公交方式換乘的只有16%。究其原因與公交車站、停車場等換乘點的距離、規模有很大的關系。說明大部分固定地鐵乘客是地鐵沿線附近的居民,其吸引范圍主要在步行空間的輻射區域。
因此,廣州的商業中心和熱點樓盤也都處在地鐵沿線的步行范圍的輻射區內,僅廣州地鐵一號線沿線,就聚集了幾個熱門的商業購物中心,包括長壽路地鐵站上下九步行街、西門口地鐵站越富廣場、海珠廣場狀元坊、體育中心天河城等等。由于出行時間上的減少,幾乎可以折算成距離上的縮短,讓市民出門購物的時間成本不斷縮小,地鐵也讓市民的購物習慣有了明顯的改變。
資料顯示,廣州地鐵以站點為圓心向外,商業網點逐漸減少,規模逐漸減小,這說明了零售商業有向站點聚集的傾向,而各站點附近的零售商業分布形態又因交通換乘的便利程度不同而不同,以普通市民消費目標的零售商業的變動,恰恰從側面證明了地鐵對廣州市民的商業購物習慣的影響和改變。
地鐵豐富城市人文化生活
地鐵不僅改變了普通市民的消費習慣,也改善了市民的休閑文化生活,地鐵沿線的風景點不計其數。以地鐵一號線為例,長壽路站E出口經恒寶廣場即可進入上下九,可以欣賞到街道兩旁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建筑。與下九路緊連的第十甫路上有包括陶陶居、蓮香樓和廣州酒家一分號在內的廣州老字號茶樓,其中的各種特色茶點絕對能讓你深深體味“食在廣州”。陳家祠站D出口步出即可到達陳家祠,作為一座集書院與祠堂兩種功能于一身的建筑物,是嶺南民間藝術建筑的典范,是深受人們喜愛的最具嶺南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旅游景點。
在地鐵8號線的紀念堂站的C出口步出門,就可以看到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式建筑“中山紀念堂”,坐落于孫中山先生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由我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中山紀念堂后面是越秀公園南門,可從南門開始游覽越秀公園,路線不同,游覽過程的感受也會很不同。另外,從越秀公園南門往南走,還可以到達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的,奉三清三官,南方最大、香火最盛之地的道觀三元宮。
地鐵的興建不僅為廣州人出門游覽提供了便利,也
方便了市民出門體育鍛煉和文化活動,廣州的大型群眾體育場館也都基本建設在地鐵沿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體育西路的天河體育中心,天河體育中心占地面積5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包括:設有60000座位的體育場,9000座位的體育館,3000座位的游泳館。三大場館在設計上具有獨特的特色:一是采用了敞開式,以利通風、透氣;二是采用大梁大柱大跨度,雄偉、壯觀,充分體現出動與力的美,體現了我國上世紀80年代的建筑設計風格,是不少市民結伴進行球類
運動或是觀賞體育比賽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