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鐵路學校因工作需要,學校安排班主任與部分家長聯系,獲取這些學生監護人的身份信息。由于時間較緊,班主任們立即開始撥打家長電話。其中不乏這樣的對話:
之一:
教師:“喂,是***的家長嗎?把你的身份證號提供一下。”
家長:“……”
教師:“我是***的班主任,不然給你打什么電話?”
之二:
教師:“你的身份證號是多少?”
家長:“……”
教師:“不行,我現在就要填表,忙的很。”
揣測上面兩段對話,前一位家長可能不知道這是老師打來的電話。推銷、詐騙等垃圾電話讓人躲之不及,班主任并未自報家門,家長有防范意識是正常的。可這位班主任卻并未想到這些,反而質疑家長對老師的不信任。至于后面這位班主任,可能的確很忙,但家長接到電話時可能也在忙,再加上有人不一定能準確記住自己的身份證號碼,讓人立即提供似乎有點強人所難。
沒有基本的問候禮節、必要的自我介紹、簡潔的通話目的,從表面看,上述兩位班主任的溝通技巧有問題。但實際卻并非如此,那么,這些班主任的問題出在哪兒呢?
角色出現錯位。從上面的通話中,可以聽出班主任態度較為強硬,甚至用命令的語氣。班主任的身份讓他們不自覺地以高者自居,說話的口氣便硬了起來。學生家長雖有義務配合班主任工作,但其與老師是平等的關系,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出現角色錯位問題。角色錯位問題暴露出一些班主任骨子里的等級意識。角色錯位是表象,是否擁有平等待人、友愛他人的核心素養才是關鍵。
不能換位思考。學校的工作千頭萬緒,班主任的確是學校最忙碌的一批人。但有些班主任只能感受到自己的繁忙,卻不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如果接聽電話的家長一時抽不開身,班主任應給予理解,繼而約定可以稍后再提供相關信息。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不能換位思考,影響溝通的有效性和愉悅度。
蘭州鐵路學校延伸到日常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學生接受能力低的現狀,更多地站在教者的立場教學,學生跟不上講的節奏便指責埋怨,這樣不僅教得辛苦,學生提高也慢。現代教學倡導“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強調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實際上針對的就是換位思考問題。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