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開始,數學就是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很多學生害怕學習數學,尤其害怕應用題,數學老師們也總是想盡辦法讓學生理解題目。可是,在老師的講解帶領下,學生能夠聽懂;讓學生獨立完成時,又漏洞百出。
甘肅北方技工學校見到過一個小學數學老師的應用題教學方法。她先對應用題進行分類,然后從每一個分類中選取一個典型的例題,再對例題進行規范的書寫,最后讓學生不斷抄寫、背誦分類及例題。這個方法對于學生的分數提高有一定的作用,畢竟每一年試卷的題型就那么多。部分學生通過老師的總結,很快能夠發現這類題型的規律,解題速度提高,出錯率降低。發現不了規律的學生,只好不斷背誦,強迫自己記憶。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能夠提高分數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沒有人質疑過這種教學方法。
剛從小學升上初中的新生,他們的數學升學成績很好,可是,隨著數學課難度的增加,教師會感覺到學生的學習力越來越弱。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一開始,教師會把這種現象簡單地歸結于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或者是初中學習壓力加大,學生尚未適應。但這兩種解釋還是不能說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力越來越弱的問題實質。后來,筆者發現,有部分學生能夠繼續保持較好的學習力,他們遇到的老師會把所有的問題歸納好,讓學生記住。現在很多老師喜歡鉆研試題,目的就是掌握出題的規律,幫助學生逃出出題陷阱。這樣的老師也許能教出很好的成績,卻不能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實際上,作為老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幫助學生歸納考題規律更有效。當然,培養思維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出效果的時間比較慢。很多人等不到這個效果,不愿意干這些出力不討好的事情。但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允許學生犯錯誤,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