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報不明白的看這里看這里!
中國人民大學[微博]舉行了自主招生和圓夢計劃的面試測試。面試題目五花八門,有家長[微博]質疑“考實驗”、“逛博物館”面試環節對農村考生不公。(《北京青年報》6月15日) 無論任何形式的高考,應該說基本的原則便是公平,尤其是對于很可能只能借助于高考這一條路來改變命運的農村考生來說更是必要。而要做到這一點,試題應該具有一定的普適性。此前結束的全國普通高考作文題目中,山東卷題目是“絲瓜藤和肉豆須”,很多人不知肉豆須為何,這可以說是農村考生友好型題目;而全國一卷的高考作文題目,“女兒舉報父親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打電話”,選擇給違章當事人、女兒、警察寫信。對此,有農村考生說家里只有架子車沒有汽車,從來沒見過高速公路,以及面對網絡熱點時還存在上網條件的數字化鴻溝,自然很難了解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并打電話意味著什么。此類作文題目面對廣泛的城鄉考生,厚此薄彼也是難免的了。
自主招生和圓夢計劃,應該說題目更應靈活包容才對,但也出現了諸如讓從來沒有條件做實驗的考生來做實驗,讓沒有條件去博物館的考生談“逛博物館”,這如同讓城市考生論“麥子和韭菜的區別”,讓山區考生論“大海的美”一樣,都有失兼容性,倘若不是學校招生辦在家長反映后意識到了這一點,提出會在錄取時酌情考慮生源地的現實情況,那么所謂的圓夢計劃恐難名副其實了。
因為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不同,城鄉考生本就面臨教育水平的失衡。城鄉二元格局的存在和貧富差距也間接造成考生書本以外的見識存在一定的分化,更多地表現在農村考生對一些城市化產物的認知障礙。高考命題者倘若意識不到這種差異,命題呈“城市化傾向”并將原本考查語言運用能力的作文題目偷換為知識題,那么勢必對特定群體的考試公平造成傷害。
如果說高考中的客觀題主要考知識儲備,那么主觀題應注重能力考查。這一點,網傳的法國高考題目令人印象深刻,如“我們是否應該為了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為什么人們追尋自我認知?”“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關乎考生的社科人文素養,更關乎其作為一個社會人對自我的認知和選擇,意義遠在考試之外。而這樣的題目,無論貧富或城鄉,都是不存在障礙的。我們并不唯西方化,但在高考命題兼容性和素質教育導向方面,或可以此為借鑒。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兼容性 命題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