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談及教育功能時說,“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這是唯一能做的”,“改善人性完全在于良好的教育”。換個說法,能使人性慢慢變得完美的教育才是良好的教育。
人“經過教育繼續改善人性,提高品格,使人性具有價值,是非常可喜的”。遺憾的是,現實的教育除了做練習,還是做練習,即便是打著素質教育旗幟的各種各樣的“教研”與“教改”,其指向幾乎都是考試效率與升學指標,很少有著眼于人品與人性的。
或許有人會問,現實既然如此,我們在這里妄談良好的教育,不是做夢嗎?我要說的是面對這樣的現實,教育人更應當去尋找實現改善人品與人性的良好教育的路徑與方式。如果身在其中的我們都放棄了良好教育的夢想,要不選擇“同流合污”,甘心淪為“幫兇”,要不就是在悲觀與恐懼之中“茍延殘喘”,那么教育還有什么前景可言呢?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們就當面對現實,不畏艱難,在有限的空間里,做出力所能及的改善。至少在課堂上我們不能一味的聽從他者的擺布,而是要努力思考教育,改善自己的課堂。
良好的教育既然是著眼于人品的提升和人性的改善,我們就要花氣力發展學生的天性,放大學生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自身必須成為他們的榜樣。
在康德看來,“有兩種人類的發明是困難的——就是政府藝術和教育藝術”。我的理解是,政府藝術與教育藝術的臻致完善是困難的,任何寄希望一夜之間就能實現變革,或者通過一種方式的運用就可實現改變的想法是荒唐的、可笑的。
身為教師,我們必須看到當下行政力量推廣教學模式對教學技能和教學水準帶來的負面效應。硬性規定一堂課里教師只能講多少分鐘,學生討論、活動一定要占多少時間,不僅會導致學生思維和表達的淺薄和虛假,更為可怕的是會慢慢導致教師對教材和文本的淺閱讀,對課堂教學的偽研究。最終必將弱化教師的教育技能,窄化他們的視野,使得教師丟棄教育的初心,使得教育在應試與功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立足于人的教育只能是在確定大致的目標后,讓人們各自去努力,而不是要求所有人用一種方式達成一個目標。教育不是工業化生產,不是制造標準件。用大工業時代的理念來做教育顯然是不可能提升人品改善人性的。如果教師看不清這一點,自然會在時下紛亂的教育“改革”中迷失。
教育是漸進的,沒有完整的基模,也就是說教育的方式與路徑必須是變化的,好教師自然能根據具體情境自由選擇和運用教學計劃與方法,幫助學生養成互相商討、獨立思考的習慣。既然是習慣,它的養成就應當有個過程,而且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用當下的表述就是“教育是慢的藝術”。只不過康德看得更透徹,這漸進可能是幾代人的。因為人的天賦不可能自行發展,要發展人的天賦就需要教育,教育不只為現在,更是為將來,所以必須給他們比現在好的教育,好教育不僅是勸人向善的,更是助人向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讓教育家辦學”就變得可以理解了。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凌宗偉 甘肅軌道 技工學校 技術學校 職業技校 甘肅技校 甘肅技工學校 甘肅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技校 蘭州技術學校 蘭州職業技術學校 中等職業技校 甘肅中等職業技工學校 蘭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薪就業 定向招生 蘭州鐵路學校 甘肅高鐵 蘭州軌道| 大專學校 公辦學校 甘肅地鐵 蘭州高鐵 蘭州地鐵2015年招生簡章 蘭鐵技校 封閉式管理學校 中鐵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