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一年高校開學季,隨著“90后”大學生的逐年替換以及獨生子女大學生上大學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們在45歲以下的年紀,提前進入了“空巢”家庭的行列。昨日,廣州本地媒體報道,有專家預計,未來10年,中年家庭中的“空巢家庭”將會越來越多,所占比例可達到90%。面對空巢,這些父母,一類樂觀,認為可以重回夫妻二人世界;一類悲觀,認為生活沒有了方向感……
看著孩子呱呱墜地,呀呀學語,蹣跚邁步,哭喊著上幼兒園,高高興興上小學,然后“金榜題名”,考上大學,歡天喜地。把孩子送進大學,小鳥長大又飛走,轉過身來才發現,十多年的歲月就在指縫間漏掉。抬頭望天,天還是那么藍,自己卻進入中年空巢,遠望老年空巢,再也不必為孩子弄早餐、午飯,再不用亮著燈等孩子回家吃晚飯。不適、失落、空虛、焦慮、寂寞……百般滋味上心頭。就中國父母與孩子的黏連度,孩子的每一次“離開”都是對父母情緒的一次“打擊”。
俗話說,無債一身輕。“兒女債”基本還清,仍然年富力強的中年父母應該感到開心才是,因為有太多美好的事情等著你們。不是嗎?年齡不過40多,說老不老,離退休還有十多年,說短不短。人到中年,要經驗有經驗,要人脈有人脈,要資源有資源,還有大把出彩的機會。再說夫妻間,戀愛、結婚,短暫甜蜜之后,孩子出生,二人世界的主旋律便切換成“搖籃交響曲”,奶瓶、尿布、嬰兒床,十幾年時間里一切讓位于孩子。孩子長大了,離開了,重返二人世界,經濟條件也非當年可比,夫妻可以一起運動、看電影、品嘗美食、交朋識友,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成家立業、養家糊口放棄的業余愛好,也可以再度重拾,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無所不可。不再功利,全憑興趣,圖的就是一個“樂”字。尋找志同道合者“抱團取暖”,組樂隊、搞合唱隊、成立書畫社、麻將圈。境界更高一點,可以搞搞公益,花點時間、精力與財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群體,回饋社會,提升自己,讓道德更完美、精神更充實。
理想人生應該是這樣,現實能百分百達到的并不多,甚至萬事皆備,一旦進入空巢狀態便驚惶失措、無所適從。未雨綢繆,作為年輕父母,在孩子成長期我們就要想到這一天,看到這一步,隨時為自己留條“后路”。心理上,對孩子慢慢“放”,不要把自己當作圍繞孩子做圓周運動的行星,不要將對孩子早期的寵愛、照顧、依戀一直延續到少年、青年甚至壯年,孩子有一個“斷奶期”,父母也要“斷奶”,心理強大是緩解減輕中年空巢困擾最有力武器。同時,也要不斷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精神之所,譬如業余愛好,分散對孩子的注意力。
想對高飛的“鳥兒”說幾句的是,不要煩父母在你上了大學之后還像過去一樣黏著你,天天找你、煩你。要知道,你是他們十幾年的寄托,從未長久離開過他們的視線,寶貝一下子“不見”了,緊張在所難免。好孩子要理解父母,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讓父母放心,定期和父母溝通,以解父母思念之苦,幫助父母找到寄托,還他們一個多姿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