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對于企業來說,吸引和留住人才是發展的關鍵。資料圖片
時下,在海外的華人圈中,不再流行為實現綠卡夢、定居夢而艱苦打拼,而是吹起了一股歸國“創業夢”,“國內機會更多,應該回國發展”成為華人圈子的熱門話題。
這一切,都源于中國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同時,政府積極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等簡政放權舉措,從政策環境上放松管制,降低創業成本,培育創業創新土壤,加速了中國海歸“創業潮”的到來。
以國家“千人計劃”專家這一群體為例,“千人計劃”實施6年來,已分十一批共引進5208位創新創業人才,其中創業人才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創辦企業近1000家,創業領域覆蓋七大戰略性新興行業。
雖然,國內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海歸創業者充滿吸引力,但是仍有不少海歸創業者反映,國內的市場環境和人情關系,讓他們頗有些水土不服。
據《2015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49.1%的海歸創業者表示曾有失敗的經歷。海歸認為在回國創業方面的劣勢主要集中在不適應國內人情社會,難以獲得發展機會、不熟悉國內市場環境,戰略制定不當、不會與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審批阻礙等。
特別是那些長期生活在國外、擁有“高精尖”技術的“千人計劃”專家,要走出“實驗室”,實現“科學家”與“企業家”的完美結合,并非易事。“創業夢”雖然吸引人,但圓夢之路仍遭遇種種水土不服。
調適期
如何學會與政府打交道
“在國外與政府打交道,有相對透明公開的渠道。辦事直接在網上查詢申報,只要產品符合規定,一般都能通過審核。但是在中國,政府政務服務體系、平臺還不健全,一個申報項目往往能拖幾個月甚至更久。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做錯了,還是說我需要找人打點‘關系’。”
“國內良好的創業環境是吸引我回國創業的主要原因。”包頭市漢諾威工業裝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栗世芳表示,“國家鼓勵大眾創業,相關創業扶持政策非常給力,在國外根本沒有這么好的條件。”
盡管歸國原因不盡相同,但是從一個市場經濟體系相對完善的國家突然回國,辦事流程突然繁雜,原有關系網斷裂,水土不服幾乎是海歸創業者共同面臨的問題。
栗世芳于2001年赴澳大利亞留學,先后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及巴拉瑞特國立大學完成兩個工程碩士學位的學習、研究。2008年回國后在包頭市國家級稀土高新區自主創辦包頭市漢諾威工業裝備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專門從事能源開發利用。
“做企業和搞研發不一樣。”栗世芳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在澳洲企業做研發,工作比較單純,就是帶領團隊搞技術研發,別的事情都不用管。現在自己做企業,既要做研發,又要搞管理,還要籌資金、跑市場,事無巨細都要管,真的很累”,為了更節省時間,栗世芳剪掉了一頭齊腰長發。
“在國外呆久了,就會潛移默化地適應國外的那一套體制,思維也被改變了。”栗世芳表示,大部分海歸創業者和她一樣,回國后都會有一個心理過渡期和調適期,“在國外與政府打交道,有相對透明公開的渠道。辦事直接在網上查詢申報,只要產品是符合規定的,一般都能通過審核。但是在中國,政府政務服務體系、平臺還不健全,一個申報項目往往能拖幾個月甚至更久。讓我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做錯了,還是說我需要找人打點‘關系’。對于一個長期在國外尤其是搞學術的人來講,回國要適應國情,有點難。”
廣州開發區一家生物醫藥技術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從國外留學多年后回國創業,團隊里都是留學海外的科研人員,大家不缺技術和激情,缺少的是社會經驗。
“例如科研經費的申報,各式各樣的紙質版材料可能要幾十份,同時遞交給多個部門。只要其中哪個環節卡住了,申報就進行不下去。當你問工作人員到底是哪里出錯了,一般得到的都是部門間互相推諉及‘不知道’的反饋。”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海外留學的技術人員,主要以技術見長,技術方面又偏重于理論見長,國內創業之初與政府打交道特別多,確實抓瞎。
記者采訪發現,高技術歸國人員認為國內外的商業環境還有很大差距,做事方式也完全不同。創業之初,產品雖有技術優勢,卻難以打開市場是創業者時常面臨的問題。多位“千人計劃”專家坦言,“在國外買賣是很簡單的事,只要產品價格合適、質量滿意,買賣雙方甚至不用見面,發封郵件就能完成交易。而國內人情社會凡事講關系,需要協調的關系太多,請客吃飯應酬不斷”。另外,一些領域市場化程度還不夠,甚至還存在一些隱性壁壘,民企研發的產品想進入很難。
有落差
配套政策對新技術跟進不及時
海外高技術人才帶回的先進技術,雖然填補了國內的市場空白,但政府相關的配套政策對于新技術跟進“不及時”,企業“創新”與政府“用新”速度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外先進技術的落地。
《報告》指出,海歸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批發/零售業、高端裝備制造、文化創意產業、節能環保這幾個領域。其中,選擇在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創業的海歸占比達18.6%、13.6%。
海外高技術人才帶回的先進技術,雖然填補了國內的市場空白,但政府相關的配套政策對于新技術跟進“不及時”,企業“創新”與政府“用新”速度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外先進技術的落地?!秷蟾妗凤@示,約41.7%的海歸人員表示國家的政策很好,但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
在資源大省內蒙古,栗世芳表示,幾年前,地方政府更關注的是企業規模有多大,產值有多大,能解決多少就業人口。“至于企業產品自動化程度有多高,用了哪些先進理念,是否和工業4.0接軌,政府都不是很在意,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企業生產線上的人太少,滿足不了當地的就業需求。對于當地發展等于沒作貢獻。”
如今,隨著“工業4.0”概念的普及和“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內陸省份也開始意識到利用新技術可以更高效、環保地利用資源。但是,在從引進國有大型企業向民營科技型企業轉變過程中,政府有點“無從下手”。
“作為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把我當‘寶貝’一樣,盡可能地幫助我的企業落地發展。但是,由于很少接觸初創型科技企業,政府并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該項技術該怎么運用,推廣中需要哪些扶持,有時候政府給的,并不是企業想要的。”栗世芳坦言,這就意味著我不僅要負責科研創新到成果轉化環節,有時還必須跟政府解釋技術問題,甚至參與進政府的規則、政策制定等工作中。
廣州一家致力于食品安全檢測企業的負責人與栗世芳有一樣的煩惱,對于初創型企業,政府有時少了點耐心。他表示:“研究工作就像蓋樓房,水泥都有一個硬化的時間,房屋也需要一個檢驗期,并不是隨口說一天想蓋多少層就能蓋多少層的。否則就算速度提上去了,后續的安全隱患會陸續出現。所以成果的等待時間就要很長”。
此外,另一位歸國創業的專家告訴記者,因為公司研發的產品有些是填補市場空白的,這些產品并不是你自己說安全就可以推廣運用的。這其中有很多法律法規的限制,還有各個行業的條規限制。“做填補空白的事,就需要我們企業推動整個行業去調整原本的規則,而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這是很困難的。”
人才荒
千金難找專業人才
“千人計劃”專家歸國創業更多是針對“高、精、尖”行業,更需要的是與之匹配的“高大上”專業人才資源。
2011年從美國回國,在廣州開發區創立了普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曾毅認為,目前國內人員流動速度快,整個社會稍顯浮躁,怎么培養并留住人才對企業來說十分迫切。
曾毅分析說,受制于國內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中,相對缺乏獨立思考、自由發揮的環境。同時,國內整個科研體系尚未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科研體系,專業的高技術人員很多還是流向高校及科研院所。
不過他表示,廣州的創業環境在國內來說已經是相當好的。尤其是廣州開發區對創新企業很支持。但是,從事生物醫藥領域的專業人才還是相對缺乏,暫時也沒有形成生物醫藥的產業集聚。上海、蘇州就有很多做生物醫藥的企業聚集,人才儲備也相對充足一點。“形成產業鏈之后自然而然就會有人才聚集過來,所以產業鏈的形成很重要。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內還是一個新興產業,即使開發區這邊很支持,還是需要時間培育發展。”
2002年從日本回國創業的廣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石磊告訴記者,迪澳生物最初的研發力量來源于自己的學生,目前公司的研發總監也是由幾個畢業的學生擔任。同時,公司也和華南農業大學合作,科研機構提供項目和研發力量,企業負責項目落地。
但石磊仍然覺得,在廣州,生物醫藥領域的人才集聚不如江浙一帶多。而且,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和企業實際需求不是很匹配。“企業和高校的出發點不一樣,高校更多的是培養理論性很強的人才,理念往往還停留在‘實驗室’。‘實驗室’的成果要轉化成實際的產品跨度是很大,難度也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如果沒有刻意往成果轉化去引導的話,一般很難準確判斷科研成果是否能轉化,轉化到什么程度,與市場需求是否符合。”
此外,一些“海歸牌”初創企業也面臨著“資金荒”。
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迅速,但行業的高速發展卻未能引發投資熱潮,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陷入了“資金荒”。
產業初創期的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困難,資本市場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對其關注甚少。“在企業初創的5年內,大部分處于種子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廣州市科創委主任馬正勇說。
廣州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歸國留學人員創辦的生物醫藥高科技企業。2002年創立初期企業研發資金極度匱乏,公司利潤為負23萬,時刻面臨著倒閉的風險。“當時我們員工工資都要借錢來發”,廣州康盛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陳校園回憶往事不禁感慨。
這時政府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由于康盛公司研發的產品可填補當時國內的空白,具有較強的市場前景,廣州市科技局及時給予90萬元項目經費支持。這筆資金對解決康盛創立初期的資金困難無異于“雪中送炭”,在該項目經費的支持,康盛公司第一個產品血液透析干粉研發成功并推向市場,企業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占領市場,為公司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幫助公司渡過了生存難關。
但陳校園坦言,像他這么幸運得到及時幫助的企業并不多。不少“海歸”專家認為,在申請政府資金扶持上,也遇到不少“隱形”門檻,例如申請條件讓初創企業“高不可攀”,評審過程及結果缺乏公開、透明的制度監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