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公布的《關于做好2015年高級中等學校考試招生工作的意見》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降低難度”。
怎么降呢?
往常的中考中,總有一些題是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出來的。比如難度系數在0.2以下的題目。
這個難度系數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只有不足20%的考生會做這道題,最終能完全做對的也許不足10%。
其實這個難度系數是為中考的選拔功能服務的、為高中選拔學生服務的。這就像一個“坑”,學校上下會為了這10%~20%的好學生努力。但是要知道,無論學生如何復習,總有80%~90%的學生是拿不到這道題的分數的。這種情況下,那90%一定會成為10%的陪練。
整個初中的教育生態被這種選拔影響著,甚至可以說一些“尖子生”就是靠做題做出來的。
有權威人士透露,北京市幾年前曾經作過一個研究,當年中考有5%的考生完全做對了一道難度系數最高的題,3年后對這5%的學生的高考成績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他們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仍然保持在原有的梯隊中。
“這表明,這類題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負擔。”這位權威人士說。
所以,今年中考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各學科試題0.2難度系數的題目全部取消。就是要扭轉這種“為了最后那幾道難題而海量做題”的局面,真正的尖子生是9年的學習積累出來的,而不是考出來的。
但是,“取消難題,也不意味著試題出得很‘水’,而是要有思維量,題目在‘寬’和‘廣’上做文章。”一位業內專家說。
說到底,這種變化就是要改變目前教育中“分層發展”的局面。有人曾開玩笑地說:如果能考到650以上,大猩猩都能上清華北大。這個玩笑雖然夸張,卻非常尖銳地指出了分層發展在招生過程中看“分”不看“人”的弊端。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說我們的學校是“勺子長、鏟子短”,這其實在諷刺以“選拔”和“分層”為特點的教育,使學校“掐尖兒”的能力越來越強,而對學生進行加工的能力卻被弱化了。
中考的這個轉變,就是要使孩子不再為了高分而學習,而是讓他們從初中起就開始關注自身的特長和喜好,也使學校從重視分數轉變為更加注重如何為每個孩子提供更適合的教育,使得我們的教育從“分層發展”轉變為“分類發展”。
只有這樣,教育的均衡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因為只要在“分層發展”的模式下,即使“均衡”了,又會有新的“牛校”冒出來。而“分類發展”,學校、家長關注的都是學生的特性。這時候,評價的標準就不是分數了,而是適合不適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