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實中,有諸多有形無形的“模具”,束縛著教育創新,阻礙著學校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第一個“模具”就是一部分教師陳舊的教育理念。創新,首先要求敢于質疑,而質疑就要挑戰權威,包括學生挑戰老師,年輕教師挑戰骨干教師,普通教師挑戰專家學者等。但大多數老師都太在意面子,“等級”觀念嚴重,認為學生質疑老師是冒犯師道尊嚴。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但很多教師只能從長遠結果上接受弟子比自己強的事實,而在近期的教學過程中,是絕對不能容忍學生質疑自己的。教師這些陳舊的觀念,就像一把無形的枷鎖,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同理,有這樣思維的教師也不敢“犯上”,不敢對專家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看法,不愿對現行教育制度中某些不合理的規定進行反思,只會循規蹈矩。沒有創新理念的教師,如何能培養出有創新意識的學生?
第二個“模具”是功利化、行政化色彩濃厚的學校管理模式。素質教育、新課程理念雖然喊了很多年,但升學率依舊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成敗與否的主要標準,教育創新并沒有在標準中占多少權重。相對于考試成績、校園安全,教育創新在一些校長及教育行政部門官員眼里,只不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一個時髦名詞而已。有多少校長會大力推動小發明、小制作等訓練學生創新思維的活動呢?
另外,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教師管得太多、太死,使校長們成了上傳下達的事務型校長,使老師們淪為教育命令的執行者,缺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觀愿望和揮灑空間。現行的教育體制對創新教育也沒有系統的、長遠的目標和規劃,使創新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很難在教育實踐中生根發芽。
相關熱詞搜索: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