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由于歐美爆發經濟危機,大學經費有所縮減,歐美高校在國際高水平人才市場上一度出現頹勢。一些教學研究職位的薪金以及提供獎學金的名額都有所下降。與此同時,隨著國內高校對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重視,很多高校紛紛加大了國際人才引進的力度。一批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國內高校,促進了國內高校一些學科研究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然而,從今年開始,隨著美國經濟復蘇的勢頭愈加明顯,美國恢復了在高水平人力資本上的投入,國內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難度明顯在增加。
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例,雖然,包括首都經貿大學在內的部分國內高校不斷提高海歸人才薪酬,目前向高水平引進人才提供的薪酬已經與美國高校同類職位大致相當,但僅靠“砸錢”已經缺乏吸引力。劉文川說,高水平人才往往有很多就業選擇,相比薪酬,他們更加關注未來發展空間、學校學術氛圍以及職業生涯是否能夠獲得快速提升。
不能否認的是,相比國內高校,美國高校的很多學科,集中了本學科最主要的學者,學術氛圍優越,研究水平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劉文川說,中國高校也有比較優勢。中國高校往往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資源投入和制度環境方面創造適合人才研究成長的環境。同時,隨著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快速發展,給國際相關學科提供了絕好的研究對象,且發展中的中國對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與實際。
如何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值得國內高校深入探討。
近年來,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組建了完全由海歸學者組成的國際經濟管理學院,聘請國際一流計量經濟學家李奇擔任院長,依托國家和北京市重點科研項目,短時期內吸引了近30位國際一流中青年學者加盟,顯著提高了學校在相關學科的國際影響力。
為了吸引國際一流人才,首經貿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人才政策。同時,學校明確,雙軌制人才制度雙向打通,體制內教師如果能力足夠有意愿到國際經濟管理學院工作,考核通過可以轉軌,相應引進人才也可以申請體制內崗位。“服務學校總體目標,唯才是舉,尊重本人意愿。”劉文川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