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曝光之前,殷陳小學已經蝸居體育看臺下4年了。4年了!領導不可能不知道學校如此糟糕的環境,卻為何沒有引起某些領導的關注而加以改變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在基層的尷尬處境,是“教育優先”在一些地方“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最好注腳。
有評論作者撰文指出,形成這種現象要歸結為“教育是討米的主兒”。的確,“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決定了縣級政府是教育投入的主體,而許多縣級政府財政緊張,教育需要投入的地方多,不像其他一些部門有收費許可,能為財政創收。因此,教育在很多基層政府領導眼里常常不受“待見”。
但我認為,教育需要財政投入還不是教育不受“待見”的主要原因,中央關于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在一些基層“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根本原因還在于對基層領導政績的考核上缺少有關教育的硬性指標,缺少剛性的追責機制。
很長一段時間來,對地方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是GDP至上,由此導致了基層領導更多的關心招了多少商,建了多少企業,企業創了多少稅收,財政增了多少收入。再加上縣級領導任期一般不會超過兩屆,自然就會對難出政績、政績難以量化且花錢又多的教育關注得少了。因此,在許多地方,“教育優先發展”存在于領導的講話里、下發的文件里,但很少落實到他們的行動上。
由此可見,新聞事件中的殷陳小學看似是當地領導“不愿投入”所為,其實背后有著復雜的評價和考核機制上的問題。殷陳小學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改變這一現象的根本出路在于摒棄“GDP論英雄”的干部考核方式,建立科學的政績觀,把教育投入納入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標。一旦轉變政績觀,考核的標尺科學了全面了,“教育優先發展”在基層才不會淪為一句空話,像殷陳小學面臨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相關熱詞搜索:別讓教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