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源自生活,但生活永遠比戲劇精彩。不少地區出臺就近入學政策之后,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房子和學位有了對應關系。于是乎,拼房成了家長們的新主題,學區房也瞬間成為房產界的新寵和賣點。新政無疑是好的,其重點是力推義務教育階段“零擇校”,堵住“條子生”“共建生”等權力尋租現象,使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獲得優質教育資源。但這個獲得多方點贊的好政策在實踐中也遭遇了新問題,其表現就是入學資格和購買學區房掛鉤后,導致了一些熱門小學生源急劇增加甚至爆表。“拼房”所產生的新問題我們也不得不正視。
可能有人會質疑,就近入學在全球是通例,學區房在國外也有,人家也實施得很好。但很多人可能忽視了一個前提,即國外基本都是在教育均衡程度比較高的基礎上設計學區房制度。比如,日本也有學區房,而且絕大多數孩子都上公立小學,其就近入學是以政府登記的居住地址為依據來決定學區和學校的。但全日本公立小學的硬件設備基本相同,教師實行每兩年輪換流動制度,這兩條保證了義務教育的公平和學區房不會奇貨可居。美國則因為私立教育比較發達,這意味著有錢不一定非得通過買房才能享受到優質教育,完全可以將買房的錢用來上好的私立學校。因此,關系到公立學校入學機會的學區房制度要求很簡單,劃片入學只跟你是否居住在本學區有關,租房子一樣能夠入學。也就是說,無論日本還是美國,其教育資源的分布相對分散和均衡,民間也很少有重點和優質教育資源的說法,每所學校可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底氣來滿足家長和學童的入學需要。因此,在這種前提下,學區房制度設計基本不會推高房價,更不會增加萬千家長的教育焦慮和經濟負荷。
任何拼爹拼房的教育都不是好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升學難題最根本的解決方式還是從教育均衡配置入手。中國人多地廣,各地差異很大,要想短期內達到理想化的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恐怕很難。但具體到每個城市,應當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公立學校系統做到教育資源相對均衡配置,尤其是想一些新辦法,如通過教師流動、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管理制度的創新做到硬件和軟件兩相當,這樣就近入學制度實施起來方有公平基礎和公正底氣。整體而言,也不妨加大力度發展私立教育。當一個城市的私立教育好到可以讓家長認真衡量,擇房熱自然會回歸理性。如此一來,不但學區房亂象能夠緩解,中國式的家長焦慮也有望解套。
相關熱詞搜索:房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