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孩子的選擇不具示范意義
如果孩子整天打游戲,恐怕很多家長會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務正業,需要好好管教了。但是,小新打游戲卻得到了母親的力挺。小新的母親王女士一句“時代已經不同了”,聽起來似乎有些道理。同時,她還拿出自己的孩子“真的很有天分”,以及不影響學業、孩子更陽光等為理由,證明自己支持孩子打游戲的合理性。
但從媒體報道中可知,小新每天下午四五點到晚上十點這段時間,基本都會進行游戲直播。當別的孩子都在利用這段時間學習或發展特長的時候,小新每天卻要拿出6到7個小時工作——進行游戲直播。如果非要說這樣做不影響他的學習,不影響他游戲之外別的興趣、特長的培養,恐怕難以讓人信服。從現在的情形來看,小新應當算是個少年游戲天才。但是作為孩子的家長,恐怕還要想清楚兩個問題。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戲沒有高達每月3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家長還會這樣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支持孩子嗎?其二,當下游戲直播平臺之所以青睞小新,看中的一個重要“賣點”,是孩子小小年紀而游戲“功夫”了得。但是,隨著小新一年年長大,以及其他類似年紀的游戲玩家陸續加入,小新的這一重要“賣點”會逐漸喪失。如果隨著年紀漸長,小新的游戲“天分”未能實現良好延續,長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現,單純靠打游戲不足以維持生活,到時該怎么辦?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別的謀生技能,作為家長又該如何規劃兒子彼時的生活和工作?
上述這些問題絕非只是說給小新的家長聽的,其他存在類似情況的家長,都應該考慮一下。當然,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為孩子選擇何種人生道路是他們的自由。還有一個需要指出的問題是,對于廣大家長和學生來說,一些具有出眾天賦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特殊成長方式,對普通孩子來說不具示范意義。對于未成年人尤其是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來說,還是應該把完成學業放在第一位。即便孩子有某些特殊技能,家長也不應該過于功利地“開發”,因為注重現實利益而忽略了孩子的知識學習和健康成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