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發展新起點上,第二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系統總結教育信息化工作經驗,全面部署“十三五”時期教育信息化工作,將為教育信息化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 教學點能開齊全部課程,山里娃練出標準普通話,邊遠地區的教師享受到遠程援訓,最快不到9個小時即辦理完成跨省轉學……這些在過去不敢想的事今天全能實現,既是技術進步帶給我們的紅利,更是幾年來教育信息化深入推進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教育規劃綱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實施后,特別是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以來,教育信息化戰略地位得以確立,“三通兩平臺”取得突破性進展,廣大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力推動了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 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到2020年,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這是黨和國家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教育現代化要取得重要進展,就必須發揮信息化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把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以教育信息化全面帶動教育現代化。幾年來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證明,信息化建設不僅在總體上提高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中國教育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從諸多方面不斷提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水平,比如,擴大和促進受教育者的廣泛性和教育的公平性,提高教育的終身性和全時空性,市場力量的參與還有利于增強教育的創造性,有利于形成教育的多樣性、差異性和社會性等,這些不斷形成的教育現代化內生活力,離不開教育信息化建設營造的良好教育生態。 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應有之義。教育信息化對教育領域的變革作用日益顯著,全球浸潤式大學和即時可學式大學引發廣泛關注,慕課全球風行,信息化時代新的教學模式蓬勃發展,這一切要求我們必須順應世界信息化發展趨勢,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發展創新的驅動力。可喜的是,信息化建設正在帶動教育理念的變革,正在使傳統教育模式發生某些積極的變化。很多地方正在積極探索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有效推動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充分滿足了學生多樣化與個性化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有利于縮小資源分配的區域、城鄉和校際差距,對促進教育公平具有特殊意義。 “十三五”教育信息化,應按照會議要求,深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以應用為核心,在深度融合的基礎上強化融合創新,提升教育信息化的效能,釋放信息化的巨大潛力,把教改、課改放在信息時代大背景下來設計和推進,利用信息技術有效促進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教學和管理模式的變革,使信息化成為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催化劑和加速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信息化建設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關系到現代化事業的成敗。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理應走在信息化建設的前列,方能上不負重托,下不負人民對教育的美好期盼。 |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