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偉 繪
怎么才算成功人士?見仁見智。能夠接到母校的邀請參加校慶,也許是一條不錯的間接標準。古人講究“衣錦還鄉”,今人熱衷“衣錦還校”,都是一個意思。不過接到母校的校慶邀請也不必高興太早,既然母校給你臉上貼了金,你是不是也得意思意思?
上面這層意思,學校和校友們心照不宣。大家都是明白人,按照規矩來即可。不過,搞校慶的學校多了,也就難免出一些“花樣”。比如,貴州一高校最近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則校慶“認捐表”:一棵銀杏4萬、升旗臺30萬、一面墻200萬……讓不少網友驚呼“買不起”。校方解釋說,這并不是校園景觀的實際耗費表,而是一張供有捐獻意向的校友選擇的清單。
“供校友選擇”,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多少隨意”,但明碼標價又是什么意思?這不免讓人聯想到“份子錢”,不給都不好意思,給多給少也有參考范圍。如果照校方所說是為了給慷慨捐贈的校友留個紀念,那應該是在校友自愿捐贈行為完成之后。顛倒了先后次序,意思可就大不一樣了。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校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