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高考的重視無須細說,“一切為高考讓路”乃天經地義。高考分數牽動無數家長的心,高考“狀元”風光無限。而反觀職業教育技能大賽,每年大賽“狀元”出爐,聲名走不出學校,社會影響幾近于零。就連拿了全省、甚至全國大獎的學生,也未見光環加身,受人敬仰。
也許有人會說,技能大賽畢竟不是真的高考,沒有很強的可比性,那我們看看職業學校的對口高考又是怎樣呢?同樣是高考,我們又曾見到幾個職業學校參加對口高考的學生有家長陪讀、送考的?我們又何曾見過一個對口高考的“狀元”戴大紅花、走紅地毯、進名牌大學的?
為何普通教育的高考與職業教育的“高考”,在社會影響層面竟有如此巨大的反差?無需遮遮掩掩,說到底,職業教育還是一個讓人“看不起”的教育。不僅地方政府看不起、社會看不起、家長看不起,甚至教育內部也看不起。現在國家在教育發展戰略上非常重視職業教育,地方政府、教育部門、社會各界、廣大家長似乎也都看到了這一點,也好像對職業教育有了一些正面的認識,可一旦回到現實,還是嘴皮上熱,骨子里冷。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光憑喊幾句口號,歧視職業教育的現象是絕對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的。很多情況下,轉變觀念并不是一個自主自覺的過程,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機制來推動。筆者以為,關鍵就是要在經費、招生、升學和就業等方面,為職業教育建立起平等的政策保障機制:
一是要立法保障職業教育經費,不能只開政策口子,卻不依法落實。經費沒到位的,必須承當責任。
二是教育部門要統籌高中階段普、職招生,不能高分進普高、低分進中職;不能普高先錄取、中職后錄取;不能普高教育部門統一招生錄取、中職學校自行招生錄??;對于明顯不平等對待普、職教育,造成教育結構發展嚴重失衡的,也應問責。
三是要全面打通升學渠道,中職學校應該明確兩個職能定位,一是培養直接面向就業的中級技術技能型勞動者,二是為高等院校輸送專業人才,清華、北大等名校也應有職校學生的一席之地。
四是要不斷提升技術工人待遇,不能把職校畢業生等同于一般的體力勞動者甚至普通農民工,切實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調整分配方式,全面提升技術技能勞動者的工資收入。
若是真正做到了以上四點,我相信,職業教育的“高考效應”指日可待;若是職業教育真正產生了“高考效應”,教育的和諧和優質發展也就變成了現實。
延伸閱讀:
相關熱詞搜索:職業教育